【
中国智能制造网 技术前沿】AI技术虽然发展热,但比它更快进入成熟阶段的是
生物识别技术。阿里达摩院认为,2019年,生物识别技术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而目前所有生物识别方式中,
指纹识别份额较大。当前,我国第二代身份证便实现了指纹采集,且各大智能手机都纷纷实现了指纹解锁功能。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指纹识别早已经在消费电子、安防等产业中广泛应用,通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革新。
指纹识别日薄西山?自有优势暂无法舍弃
然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尽管指纹识别市场份额占比较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66.9%降至2013年的60.1%,预计到2020年将下降至52%左右;而
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所占份额则不断增长,到2020年比重预计分别达到22.4%、9.6%、6.4%。这是否可以说指纹识别已逐渐过时?
的确,指纹识别技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手指沾上水、油污或是有汗时,都无法使用,指纹在经年累月的使用、摩擦中也有可能变浅,甚至有可能被仿制,但是这些都不能抹杀其应用优势。
指纹识别相对于人脸等其他识别方式而言,识别速度更快、应用成本更低,在兼顾安全、便捷、性价比的基础上,指纹识别无疑是更受欢迎的一方。而且,虽然指纹识别与其他识别方式在某些应用场景上有所重叠,但是两者依然有各自侧重以及没有重叠的领域。
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指纹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因此,关于过时一说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至少在短期内,各种生物识别方式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共生共长,发挥各自优势来一道提升应用安全性,这才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结语:指纹识别虽然目前稍显暗淡,但发展多年,已然是成熟的识别方式,现已成为智能手机标配,未来还将继续向中低端市场普及,市场规模仍在稳定增长。而加入了深度学习和活体检测技术的指纹识别,在提升精度和增强防伪性能的同时,也加大了攻击的难度和代价,指纹安全性能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其走向更大的应用空间,其与人脸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竞争还有莫大的不确定性。
(原标题:指纹识别日薄西山?自有优势暂无法舍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