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人工智能“作品”是否可以拥有著作权保护?

人工智能“作品”是否可以拥有著作权保护?

2019-04-18 08:51:31来源:AiChinaTech 关键词:人工智能著作权阅读量:21697

导读:关于人工智能对著作权保护带来的挑战及司法应对这一难点,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人工智能的兴起与繁荣令这一领域为人们所着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2018年至今,作为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热门的话题,过去几年,在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国内更是诞生了诸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极链科技Video++、依图科技等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但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使很多非人类创造的著作权中,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何为人工智能的著作权?
 
  当前,人工智能创造了大量的作品,以微软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程序已经创造了大量的文学、音乐、美术等作品。虽然人工智能对某些类别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效率会产生影响,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改变人类创作行为的本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实质是计算机程序运行的结果,这种作品是不能够取得著作权的保护。
 
  但由人类提供相关数据,再由非人类的人工智能经过数据分析、相关算法完成的作品内容,是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的。但它享有的也并不是真正的著作权,而是邻接权。当时的立法者考虑,在文化领域,除了作者的创作劳动成果应受到保护外,还有一种劳动成果也应受到保护。这种劳动同作者创作作品的劳动性质不同,但是同作品的传播密切相关。因此给予这种劳动成果的保护也同著作权保护相关。
 
  人工智能著作权发展现状
 
  2016年3月,日本“人工智能”AI所创作的小说,入围了“星新一奖”的比赛。同年5月,欧盟委员会的法律事务委员会要求欧盟委员会把当前先进的自动化机器的“工人”身份定为“电子人”,并依法赋予这群机器人享有劳动权、著作权等一些“特定的义务和权利”。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授予了一名“女”机器人Sophia的公民身份。“她”还参加了在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所举办的“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与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近年来,百度、美联社、腾讯等一些互联网公司更是纷纷启用“人工智能”进行新闻播报与创作。
 
  人工智能拥有著作权难点
 
  首先,作品必须是人的智力活动成果,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必须是自然人,而不是其他的机器或者动物。《伯尔尼公约》的规定以及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立法实践表明,“作者”就是自然人。西班牙、俄罗斯、拉脱维亚、瑞士、巴拿马、希腊、捷克等国家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创作作品的自然人系作者;法国《知识产权法》(1995年修订)规定“用心灵创作作品之人方系作者”;《伯尔尼公约》的相关条款表明其只承认“作者”是自然人。相关专家还指出,尽管英国和美国在版权法条款上承认法人作者,但英美法系国家的版权法学家几乎无一例外认为,作者只应当是能通过大脑从事创作的自然人。尽管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在特定情况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视为作者,这里的“视为”实际上主要解决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由此可见,著作权法的本质是“保护与鼓励用头脑从事创作之人”。
 
  其次,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性,表明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投入或者付出具有自身特征的精神劳动和智力判断。那些没有为作品性付出劳动的工作,包括购买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收集材料等工作,都不是创作的工作。性是作品获得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条件,强调作品不是复制于其他作品,是源于作者的。美国版权法上所使用的原创性,是指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创作的,而不是从其他作品中复制而来,以及至少具有低程度的创造性。德国著作权法对性更强调“创造性”内涵,认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至少应具有“小硬币”的性高度,那些人人皆可为之的东西不具有性。考虑到作品性的特殊内涵,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因为这些工作没有使相关人员在作品中体现具有自身特征的精神劳动和智力判断。
 
  小结:
 
  人工智能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种类繁杂,涉及的问题也纷繁复杂,就像是近沸沸扬扬的视觉中国版权问题,如果图片是人工智能拍的呢?这个判断的界限很难确定。针对这一类的作品,或许会在未来被赋予一定的权利和保护,但未来,司法是否会给人工智能及其产物赋予著作权,一切都还未知。
 
  (原标题:人工智能“作品”是否可以拥有著作权保护?)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出席,来自各央国企、研究机构,及京内外近500家人工智能上下游生态企业与会。
    人工智能中国智造
    2025-04-30 09:49:19
  • AI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瓶颈?

    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行业共识正在逐渐浮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滞后,已成为人形机器人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最大瓶颈。
    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5-04-28 15:32:08
  • 从“原子”到算法!人工智能领域的“元素周期表”诞生

    研究团队发现,处于同一“主族“的算法(如支持向量机与核方法)具有相似的数学内核,而位于相同“周期“的算法(如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则共享相近的泛化能力图谱。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
    2025-04-27 17:01:21
  • 宾利发布突破性人工智能皮革检测技术

    人工智能皮革检测系统并不能完全取代宾利训练有素的工匠的技艺。通过自动化人工检测流程,该系统能够提供最高品质的皮革,工匠们可以用它来打造精致的手工缝制细节。
    人工智能皮革检测技术
    2025-04-27 14:42:55
  • 早报|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SK海力士完成96GB CXL内存模块验证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院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算力平台,与腾讯云共建产业学院;SK海力士宣布,其基于CXL 2.0标准的DDR5 96GB内存模块已通过客户验证......
    人工智能内存模块数据传输设备
    2025-04-23 10:41:12
  • 宝马押宝人工智能,能赌赢吗?

    宝马在电池续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技术搭载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支持15分钟内完成80%电量快充。
    宝马人工智能
    2025-04-16 14:58:14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