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农民工减少近300万,工业机器人负增长,谁来干活?

农民工减少近300万,工业机器人负增长,谁来干活?

2019-05-09 09:20:05来源:高工机器人网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阅读量:23747

导读:近年,随着人口红利消逝,我国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以解决劳动力问题。
  近年,随着人口红利消逝,我国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以解决劳动力问题。
 
  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
 
  这一增量比上年减少了297万人,增速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也是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自2015年以来的首度回落,0.6%增速更是近10年来跌破1%。
 
  按上述逻辑,作为替代,应有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被制造出来并投入应用,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竟然走出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并迅速转为负增长。这一趋势甚至延续至2019年,一季度产量累计同比为-11.70%。
 
  为何如此?农民工增长不上来,工业机器人负增长,谁来干活?
 
  农民工快增长不动了
 
  尽管农民工总量还在增加,但增量已很有限。
 
  《报告》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对比2017年来看,增量减少297万人,增速明显回落1.1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0.6%是近10年农民工增速跌破1%,创新低,也是2015年后增速回落。2015年农民工增加1.3%,较2014年1.9%有所下降,随后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上升,分别为1.5%和1.7%,直至此次明显回落。
 
  不仅总量增长少了,农民工进城和跨省流动也在减弱。2018年的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为13506万人,比上年减少204万人,下降1.5%
 
  外出农民工中,到省外就业农民工为7594万人,比上年减少81万人,下降1.1%;而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9672万人,比上年增加162万人,增长1.7%。并且,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已达56%,占比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农民工总量增长不上来,流动性也在减弱,使得从输入地来看,一些地区的农民工就业人数正在减少。
 
  数据显示,2018年在东部就业的农民工为15808万人,比上年减少185万人,下降1.2%,占农民工总量54.8%。这其中,在京津冀就业农民工2188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下降1.2%;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4536万人,比上年减少186万人,下降3.9%。
 
  不过,东部在长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为5452万人,仍比上年增加65万人,增长1.2%。
 
  而在东北就业的农民工905万人,比上年减少9万人,下降1.0%,占农民工总量3.1%。
 
  作为对比,2018年在中西部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中部增加139万人,增长2.4%,占农民工总量21.0%;西部增加239万人,增长4.2%,占农民工总量20.8%。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农民工增量减少受多重因素影响,这包括人口增长动力减弱和城镇化快速推进。
 
  231万农民工逃离珠三角?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农民工就业人数减少成为一个突出现象,甚至可以说,珠三角成东部地区农民工就业数量减少的“主力”。这还不是珠三角农民工数量减少,2017年就已减少了45万人,两年合计减去231万名农民工。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制造业重镇,珠三角一直是许多农民工务工之地。应该说,正是大量农民工涌入,才支撑起珠三角经济腾飞,并以此继续吸引人口。
 
  目前,广东全省约有2500万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其中农民工占七成以上,而超过九成产业工人集中在第二产业,大量集中在珠三角制造业。
 
  然而,近年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农民工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这其中,一个大致的逻辑是,因为劳动力逐渐减少,企业深受“招工难”困扰,随之而来的人工成本攀升迫使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以及部分产业加速向自动化转型升级,由此逐步减弱了整体的用人需求及吸引力。
 
  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行动,便是变革的产物。2014年,“世界工厂”东莞开始大力推动“机器换人”,以抵消劳动力减少的影响。2014-2016年工帮助企业节约用工达20万。
 
  广东全省则是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推动“机器换人”,珠三角迅速成为全国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这与其农民工数量的减少几乎是同步。仅2016年,广东全省新增应用机器人达2.2万台,总量超6万台,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数以万计的企业参与其中。
 
  胡刚说,近年,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较明显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开展“机器换人”,许多企业纷纷跟进,进而直接降低了对农民工的需求。
 
  机器人为何“高台跳水”?
 
  确实,过去几年,“机器换人”明显的效果,促使诸多企业投入改造升级。
 
  2013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之后,至今保持这一地位。同时,强大的“供需法则”作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产量激增。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1.7%,2016年增长34.3%,2017年增长68.1%,呈现逐年递增、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更有个别月份产量翻番。
 
  然而,这一趋势竟在2018年迎来转折。2018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9.6%,上半年降为23.9%,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9.3%,全年收于4.6%,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

 
  逐月来看,拐点出现在9月份,当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突然降为-16.4%,随后每月均为负增长。并且,这一下行趋势延续至2019年,今年一季度为-11.7%。
 
  农民工增量减少,理应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可产量为何出现负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发现,这一现象受多重因素影响,但终均指向一个现实:需求端发生了变化。一个普遍观点认为,2018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跌落,与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企业对机器人需求下降有直接关系。
 
  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永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开始,经济波动,不少制造企业出现订单减少或资金紧张等情况,对“机器换人”转为保守或持观望态度。
 
  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显示,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60%,但2018年仅增长14.97%。
 
  记者梳理多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2018年报也发现,营收增速下降几乎是普遍情况,比如埃斯顿2018年营收增长35.72%,上年为58.69%;拓斯达2018年营收增长56.73%,上年为76.51%;华中数控更从2017年的21.21%降为2018年的-16.81%。
 
  (原标题:农民工减少近300万,工业机器人负增长,谁来干活?)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拓斯达2025年一季度注塑机、工业机器人等业务收入增长

    拓斯达日前发布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3.62亿元,同比下降63.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5.48万元,同比下降87.14%。毛利率32,11%,同比增长15.78pct。
    注塑机工业机器人
    2025-04-27 09:59:15
  • 四川纽赛特工业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获评“无废工厂”称号

    3月14日,四川纽赛特工业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获评“无废工厂”称号。此次“无废工厂”称号的获得,是纽赛特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机器人工业机器人
    2025-03-19 10:32:51
  • 自主研发突破!埃夫特推出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

    埃夫特携手子公司启智在会上正式公布了“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等多个具身智能新成果,展现了技术应用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可能性。
    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埃夫特
    2025-02-28 16:46:18
  • 2024年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五大突破性技术贡献及未来5-10年的行业展望

    2024年,中国智能制造在数字孪生、工业软件、重大装备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预计到2027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6.6万亿元,彰显出中国智能制造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中国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5-02-21 15:10:36
  • 新时达并入海尔版图,一场破局与变局的战略突围

    海尔集团入主新时达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有利于加快自身在工业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业务布局,从而提供更加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据海尔集团介绍,本次交易完成后,海尔将与新时达共享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营销、精益管理、品牌资源等各项能力,加速新时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实现行业引领。
    新时达海尔工业机器人
    2025-02-21 09:14:18
  • 202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统计

    2024年12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71382套,当月同比增长36.7%;1-12月累计产量为556369套,累计增长14.2%。
    工业机器人机械手
    2025-02-21 09:05:19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