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时速600公里的中国高铁,未来可能不需要“老司机”

时速600公里的中国高铁,未来可能不需要“老司机”

2019-05-28 11:35:25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关键词:自动驾驶高铁阅读量:56366

导读: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自动驾驶潮流的日益升温,或将推动高铁迎来新发展。
  近年来,在各项技术加速突破的情况下,我国轨道交通逐渐由传统的火车进入到了高铁时代。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铁奔驰于城市之间,让我们的出行、运输都有了更便捷与更快速的体验。目前,随着一辆全新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山东青岛正式下线,我国高铁的速度已经来到了600公里/小时,这意味着在速度的追求上我国已取得巨大硕果。
 
  而除了对速度的追求之外,眼下,智能化的发展同样是我国高铁渴求的目标之一。作为重要的客运“新星”,人们对高铁的要求不仅是跑的快,还要跑的舒适、跑的安全以及跑的简单,这些都需要智能化的助力。鉴于此,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自动驾驶潮流的日益升温,或将推动高铁迎来新发展。
 
  高铁发展一日千里
 
  说起高铁发展的强国,可能很多人会首先想到日本和德国,它们依靠先进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经验,的确拥有着令人艳羡的发展优势。但若要说哪个国家的高铁发展速度快,毫无疑问还得是中国!
 
  自2003年我国开通条客运专线——秦沈客专以来,十余年间在“四横四纵”、“八横八纵”等规划引导下,我国高铁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8年,我国成功开通了首条时速达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2010年,里程长的武广高铁正式开通;2011年,京沪高铁成功连接了北京与上海;2017年,“复兴号”高铁动车组正式运营;同时今年5月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也正式下线......
 
  我国高铁发展速度之快不仅体现在政策出台快、规划布局快、建设落实快,更体现在速度提升快、技术突破快、实力增长快。据有关媒体报道,一直信赖日本高铁技术的英国,在今年也开始计划让我国帮助其建设高铁2号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已经日益赶超了传统强国,正受到了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关注与认可。
 
  简而言之,当前我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自动驾驶成新趋势
 
  当然,随着国内高铁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也成为了焦点。眼下,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高铁正在走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新发展,同时自动驾驶潮流的不断袭来,也在推动高铁向全面自主控制的方向加速迈进。
 
  2018年4月份,由中国通号研发的首套时速350公里高铁自动驾驶系统(C3+ATO)顺利完成实验室测试,标志着我国高铁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高铁的自动驾驶时代已然到来!而在此前,依靠着“无人驾驶+有人值守”的操作模式,时速200公里的自动驾驶高铁其实早已实现,它们在珠三角地区的佛肇和莞惠两地落地。
 
  当然,自动驾驶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覆盖的不仅仅是高铁这一单独赛道,而是整个轨道交通体系。比如在地铁领域,中国通号自主研发的地铁CBTC列车运行系统就已经在重庆地铁5号线上获得了运用,同时在上海地铁10号线上也装备了类似的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除此之外在货运领域之中,国内自主研发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也实现了货运列车的调度、管理与作业的全盘自动化。
 
  今年年底,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还将建成一条重要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建成后,高铁路中的列车将实现自动驾驶、大数据分析运行停车、机器人帮助搬运行李,其将担负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运输保障重任,同时构成完整的“八横八纵”高铁网。因此,截至年底我国的自动驾驶高铁发展或将迎来全新的里程碑。
 
  人类司机何去何从
 
  不过,时下自动驾驶高铁发展虽然如火如荼,但作为一直以来的高铁司机,这群人又会受到何种影响呢?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自动驾驶技术全面取代人类司机还有一段距离,“自动驾驶+有人值守”是当前主要的操作模式,原来的人类司机正在减少、减轻自身的操作,并转化为一个值守者、监督者和接管者的角色,这对于人类司机来说是十分利好的。因为这样的结合不仅减轻了人类司机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也能够继续发挥自身的价值。
 
  但我们知道,自动驾驶高铁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全面落地应用之后,在司机的岗位上必然不再需要人类,这便意味着人类司机岗位将被剥夺,从而面临一定的转岗转型风险。鉴于此,对于当前的高铁司机们来说,做好被取代的心理准备,未雨绸缪学习相关新知识,提前为转型转岗做准备,或许是迎接未来的有效方式。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