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打破四大障碍,我国完成首例大型无人机海上运邮!

打破四大障碍,我国完成首例大型无人机海上运邮!

2019-06-24 11:44:53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关键词:无人机阅读量:59961

导读:5月29日,一架标有中国邮政logo的无人机成功从上海飞到舟山,完成了我国首例大型无人机海上运邮。
  如今,伴随着消费级和工业级市场的逐步开启,无人机的商用化发展正迎来高潮期。不少国家的不少企业都在加速无人机的研发、测试和试运营,以期无人机能够给行业和自身发展带来改变。而这其中,中国邮政展现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
 
  今年5月29日,我国一架喷涂中国邮政LOGO的中大型水陆两栖无人机,以135km/h的速度,历史52分钟横跨了110公里的海峡,满载着邮件成功从上海金山飞到了浙江舟山。
 
  为什么要试验无人机运邮?
 
  据了解,中国邮政完成的该次测试,是我国首例大型无人机的海上运邮尝试。中国邮政表示,未来会继续深化无人机海上运邮的发展,同时试验大型无人机的更多实际场景应用,以期将无人机安全、、经济的应用到运邮服务之中。
 
  那么,作为国内大的邮政企业之一,中国邮政为什么要试验无人机运邮呢?
 
  原来这些年来,中国邮政正遭受着民营快递企业的强势冲击,市场份额的不断挤压,使其不得不为了巩固自身发展而加速转型升级。而在转型过程中,“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成为了大难题。一方面人口红利不断退散,配送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配送压力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中国邮政选择将无人机应用到运邮环节之中。
 
  除此之外,一些物流电商企业的无人机快速布局,也成为刺激中国邮政发展送货无人机的又一原因。2018年,顺丰获得了国内首张无人机运营证;京东获得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2019年3月,德邦快递正式开启无人机试运营;菜鸟ET实现首度无人直升机跨海峡飞行;以及日前亿航完成了国内智能无人机物流首航......这些无人机的快速发展,让中国邮政选择紧跟市场趋势,加速入局送货无人机。
 
  首航测试需突破哪些障碍?
 
  我们知道,中国邮政的无人机运邮尝试与众不同,相比于其他无人机都是小型、陆地、低载重送货,中国邮政选择的是中大型无人机进行高载重的水上运输,为此其特意选择了从上海飞往舟山的110公里海峡水域进行测试。
 
  那么,中国邮政为什么要选择无人机海上运邮呢?这其中其又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呢?根据企业负责人对选择舟山作为测试点的回答,我们可以瞥见其进行海上运邮尝试的一些原因。
 
  中国邮政表示,之所以首航测试点选择舟山,一方面是因为舟山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人们用邮不方面,海上运邮能有效保证用邮便捷性;另一方面,海上运邮对基础设施依赖较少,起飞后带来的安全危害也较低,十分适合舟山这样的特殊地区。
 
  总结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中国邮政进行海上运邮无外乎两点原因。其一是海上运邮具有广阔市场需求,能够提升特殊地区的用邮水平;其二是海上运邮具有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点,应用价值十分的高。
 
  不过,作为新场景的送货尝试,海上运邮也并非想到就能做到,其与陆地配送一样,也面临不少的应用难点。比如如何从海面上起飞,如何保障电池的长时间续航,如何保证飞行载重量,以及如何抵抗不利天气环境。这四方面的障碍不能实现攻克,则无人机进行海上运输也只是空口白话。
 
  未来大规模商用前景如何?
 
  鉴于此,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到未来无人机海上运输的发展前景。
 
  无人机海上运输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深厚的市场价值,未来规模化商用前景值得期待。不过,其实现规模化商用的前提也需要保证安全性和提升相关技术,如果这些做不到则很难迎来后续发展。
 
  而目前,中国邮政虽然完成了海上运邮的国内首航,但其实在电池续航、飞行载重、天气抵抗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行业关于无人机商用送货的相关政策法规也还不够完善,未来的前景也并不明朗。也就是说,无人机送货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障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前景是光明的、值得期待的;但道路仍是曲折的、需要奋进的。因此无人机可能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应用,还需行业各界一起努力!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