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内忧加外患,指纹识别在手机领域还能挺得住吗?

内忧加外患,指纹识别在手机领域还能挺得住吗?

2019-10-23 14:25:01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关键词:指纹识别阅读量:43590

导读:截至2018年,搭载指纹识别的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0亿部,渗透率接近80%。但即使如此,目前指纹识别在手机领域的日子也并不太好过。一方面在手机领域的应用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同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内忧”加“外患”的里外夹击下,手机指纹识别的未来正变得扑朔迷离。
  5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指纹中隐藏的奥秘,他们借助指纹辨识身份,进行破案及人口登记;5000多年后,指纹识别再度兴起,凭借着终身不变性、性和方便性,一跃成为各大领域受青睐的密保方式。
 
  尤其在手机领域,近年来指纹识别更是成为了智能手机常见的功能之一。
 
  在手机解锁、安全支付、休眠唤醒、一指一应用等功能作用下,如今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指纹识别带来的便利。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搭载指纹识别的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0亿部,渗透率接近80%。
 
  但即使如此,目前指纹识别在手机领域的日子也并不太好过。一方面在手机领域的应用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同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内忧”加“外患”的里外夹击下,手机指纹识别的未来正变得扑朔迷离。
 
  “外患”我们都很好理解。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生物识别技术的出现,指纹识别早已不再是便捷、的那个。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无需接触就能解锁,且在性、适用性和便利性上的优势更为显著,都是指纹识别很好的替代品。
 
  尤其在“全面屏”等发展趋势的下,指纹识别在手机上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空间,这些都让其发展遭遇严峻危机和挑战。
 
  而在“内忧”上,近日三星手机爆出的指纹支付安全隐患问题,则很好的成为了指纹识别“内忧”的举证。
 
  近,国内包括微信、支付宝和各大银行等在内,都相继发布了相关公告,称将临时关闭三星部分手机型号手机指纹支付服务,具体原因是这些手机的指纹支付识别存在漏洞,只要人们带上硅胶套,任何指纹都能轻易解锁手机。
 
  这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如果指纹识别只具备便利性,却无法保障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显然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而这并不只是三星一家的问题,在整个手机行业中,指纹识别应用上存在安全隐患早已是难以治愈的通病!究其原因,还是与本身技术水平不够高有关。
 
  众所周知,目前指纹识别在手机上的应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电容式指纹识别、光学式指纹识别和超声波式指纹识别。
 
  其中,电容式指纹识别的原理是利用指纹传感器与导电的皮下电解液形成电场,指纹的高低起伏会导致二者之间的压差出现不同的变化,借此实现指纹的测定。这种识别方式大的缺点是必须依赖电容传感器,也就是老款苹果手机上的那个圆环,因此随着全面屏时代的到来,其也就逐渐被人脸识别所取代。
 
  而光学式指纹识别早是应用在考勤机、门禁、笔记本电脑上的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进行识别。但由于光只能够扫描手指皮肤的表面,无法深入层,因此手指表面的干净程度,会对识别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这使得其在手机上的应用存在严重安全和稳定问题。
 
  此外,超声波式指纹识别虽然号称当前手机指纹应用的先进技术,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在采用,但也同样暴露出了技术缺陷和安全隐患。因为,三星被曝出问题的两款手机采用的就是该技术!该技术由于具备强穿透性,能够更好捕捉指纹细节信息,的确在识别精度上比其他技术有优势,但可惜在抗干扰性和识别稳定性上还不够完善。
 
  由此可见,手机指纹识别的技术还处于一个有待继续提升的阶段之中,就当前现状来看尚不,存在众多问题和隐患。在未来,指纹识别如果想继续在手机领域大放光彩,或许还是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此来消除现存的各种“内忧”和“外患”。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