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会写交响曲的人工智能,将给音乐行业带来什么?

会写交响曲的人工智能,将给音乐行业带来什么?

2019-11-04 14:04:53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关键词:人工智能音乐阅读量:42386

导读:据《解放日报》消息,近日在2019—2020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上,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了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该首曲子完全由中国平安人工智能研究院所创作,演奏出来令人感觉十分清新而自然。
  近年来,伴随着制造业和服务领域的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入侵早已见怪不怪。如果说从棋坛“逞威风”到辩论届“逞口舌”,人工智能向我们展示了其强大的智力与能力;那么从写诗、写新闻、写故事到绘画、办画展、卖画作,人工智能则向我们透露了其惊人的艺术细胞与天赋。
 
  而如今,除了写作与绘画之外,人工智能再度展现出对于音乐的“擅长与痴迷”。据《解放日报》消息,近日在2019—2020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上,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了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该首曲子完全由中国平安人工智能研究院所创作,演奏出来令人感觉十分清新而自然。
 
  据了解,这首曲子一共花费了4个月时间才由AI创作出来。研究团队为训练出具备乐曲创造能力的AI,专门为其打造了歌曲库、创作规则库、歌词素材库、音乐评论库、人声声源库和乐器声源库等六大数据库,其中囊括了百万量级的作曲素材,让AI通过结构性、系统化的训练终创作成功。
 
  音乐评论家王纪宴认为,由人工智能创造出的该首曲子与人创作的相比丝毫没有违和感,曲子渲染出了引人入胜的氛围,清新自然而又迎合听觉习惯。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化的专业技巧,整首曲子在转调、配器等交响手法上也不拘一格,独特创新式的编曲摆脱了人类作曲的过分严谨与落入俗套。
 
  鉴于此,业内不少专家都期待,未来5-10年AI能够成为音乐行业的重要编曲手段,为广大听众创作出足以传世的音乐佳作。那么,这有可能成为现实吗?其实,早在本次交响变奏乐出来之前,AI作曲就早已经渗透到了音乐行业之中,并由此诞生出了不少的音乐创作案例。
 
  比如2016年,索尼公司的研究人员就使用一款叫做Flow Machines的软件,创作了一首披头士风格的旋律。后来,它落到了人类作曲家Benoit Carre的手中,并被制作成一首完整的流行歌曲《Daddy 's Car》。同时,美国歌手Taryn Southern的新专辑《I AM AI》中,也有一首由人工智能负责编曲的歌,歌手创造旋律和歌词,算法完成编曲。
 
  此外,2018年播出的《中国好声音》中,来自清华的某位博士也展示了一个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项目,他在节目中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便是由人工智能写出来的。而在今年2月份,一首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词曲作品《青春记忆》,更是获得了“AI艺术大赛”一等奖的殊荣。
 
  总的来看,AI用于音乐创作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而常用的手段。不过,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借助AI进行音乐创作呢?当前,AI究竟给音乐带来了什么变化呢?未来,人工智能和音乐以及人类之间的关系又将是如何的呢?
 
  其实,现阶段的音乐发展正面临着两大窘迫局面。其一是音乐创作专业性太高,不是人人都能够搞创作的,不是人人搞出来的创作都是好作品,能够令人满意。因此时常会出现音乐抄袭、音乐烂作等现象;其二是消费音乐的个性化越来越低,由于音乐市场被某一种风格作品所占领,模仿之风便瞬间刮起,音乐的个性化逐渐受到了压迫和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创造音乐能带来全新的解决办法。一旦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对如何写音乐有了更多了解,这种能力就可以赋予到更多人手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音乐创作者。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训练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音乐创作,这极大的丰富了音乐的类型和风格。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带动了音乐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双重变革,这也是为什么能迎来广泛发展,能饱受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但尽管如此,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对人类音乐创作者带来挑战与威胁,其实都完全无需忧虑。毕竟人工智能创造能力的获取和发挥都离不开人本身,说到底其背后的活跃因素依然是人,因此想要取代人还为时尚早。
 
  不过鉴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音乐作品确实能够弥补人类的不足,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的“模仿与被模仿”竞争关系也将持续升级。至于终人工智能将会发展到何种境地,以及人工智能对音乐和人造成何种影响,可能我们还需继续观望和期待。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出席,来自各央国企、研究机构,及京内外近500家人工智能上下游生态企业与会。
    人工智能中国智造
    2025-04-30 09:49:19
  • AI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瓶颈?

    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行业共识正在逐渐浮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滞后,已成为人形机器人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最大瓶颈。
    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5-04-28 15:32:08
  • 从“原子”到算法!人工智能领域的“元素周期表”诞生

    研究团队发现,处于同一“主族“的算法(如支持向量机与核方法)具有相似的数学内核,而位于相同“周期“的算法(如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则共享相近的泛化能力图谱。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
    2025-04-27 17:01:21
  • 宾利发布突破性人工智能皮革检测技术

    人工智能皮革检测系统并不能完全取代宾利训练有素的工匠的技艺。通过自动化人工检测流程,该系统能够提供最高品质的皮革,工匠们可以用它来打造精致的手工缝制细节。
    人工智能皮革检测技术
    2025-04-27 14:42:55
  • 早报|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SK海力士完成96GB CXL内存模块验证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院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算力平台,与腾讯云共建产业学院;SK海力士宣布,其基于CXL 2.0标准的DDR5 96GB内存模块已通过客户验证......
    人工智能内存模块数据传输设备
    2025-04-23 10:41:12
  • 宝马押宝人工智能,能赌赢吗?

    宝马在电池续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技术搭载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支持15分钟内完成80%电量快充。
    宝马人工智能
    2025-04-16 14:58:14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