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大北农子公司用无人机防炒猪团投病毒 干扰民航被罚》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文中提到,曾有“炒猪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通过无人机向生猪养殖企业投放非洲猪瘟病毒,相关企业则使用无人机管制设备防范投毒,却意外造成了附近民航GPS信号被干扰。
相关报道截图
根据这一消息,本网发布文章,对“无人机普及是福是祸”和“打击无人机犯罪的方式与方向”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而众多的网友对于“炒猪团”用无人机投放病毒一事,都深感痛恨,也有很多人对此存在疑问。小编为此,一直关注本事件后续发展。
随后,新京报发文称,经过进一步求证,该养猪场回应表示,此前的确在厂区上空发现了无人机,架设干扰设备是担心有人通过无人机投放非洲猪瘟病毒,“我们也是听说的,如果真有投放的,那就比较危险”。肇州县畜牧局则回应称,暂未接到有人通过无人机向猪场投放病毒的情况。
因而,到底有没有“炒猪团”利用无人机投放过病毒呢?这还属于尚待证实的传言。从当地主管部门的表态来看,是暂未发现这种情况。
文章配图,与事件无关
回到无人机的话题上来,无论是否确实有投放行为,从养猪场的回应来看,他们对于有人通过无人机投放非洲猪瘟病毒甚是担忧,并为此做出了“防御性”选择,购买、架设了无人机干扰设备。然而,这一举动却影响到了民航安全,设备被依法没收,可谓得不偿失。
此前,谈到干扰航空安全、航空秩序,大多是以无人机扰航为主。为此,反无人机行业快速兴起,各种反无人机技术与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反无人机设备突然也成了扰航者,确实颇为让人有些意外。那么,针对这一事件而言,战战兢兢的养猪场应当如何正确防范可能的“无人机投毒”呢?
首先,当然是保持“定力”,不要轻信一些所谓的传言,仅仅是听说,就心慌之下私自做出不正确的举动,例如上述的架设无人机干扰设备,既花了冤枉钱,还落了个被执法部门查处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听到一些消息就真的低价出手生猪,这才是真的中了“炒猪团”的招。
其次,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反映。毕竟,据新京报报道称,从理论层面看,“使用无人机投放非洲猪瘟病毒”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在人的操控下,无人机也确有抛投的功能,能投掷含有猪瘟病毒的少许肉、骨骼。此外,养猪场也声称确实看到过无人机。
因此,养猪场应当将相关情况向政府报告,使得政府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应对,或查处传谣行为,或加强对“炒猪团”的执法打击,或安排以技术手段帮助养猪场进行防范,这些都是可以选择的手段。
在众多技术手段中,地理围栏是具有针对性的适宜选择之一。通过与无人机制造企业合作,将主要猪场区域纳入地理围栏范畴,相关的无人机产品就无法越入“禁区”,自然也不可能进行一些非法举动。另外,部署无人机探测设备,而非部署无人机干扰设备,也可以被视为合适的选择。
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无人机投放病毒这种恶劣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而为了防范,必须多管齐下,加强立法监管、执法打击和技术应对。说到底,无人机只是工具……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