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北方工业大学和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持编纂的《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共享出行蓝皮书)重磅发布。
共享出行C位之争: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谁将胜出?
《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指出,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有1950万辆,覆盖全国360个城市,注册用户数超过3亿人次,日均订单数达到4700万单。
与前两年大起大落的发展态势相比,2019年以来共享出行行业发展增速相对平稳,趋于理性,预计到2025年城镇人口将达到9亿,共享单车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共享出行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从应用领域来看,共享出行可分为三种,即短途出行(距离5公里及以下)、中长途出行(距离5至15公里)和长途出行(15公里以上)。据201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3.70%的共享出行市场为短途出行,63.16%为中长途出行,13.14%为长途出行。为获取更加丰厚的市场收益,入局企业将在短途旅行、中长途旅行等细分场景下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目前,城市中大部分小汽车都是一人乘坐,道路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其综合成本不仅包括个人需要担负的费用成本,还包括造成交通拥堵、噪音、污染、事故等隐形成本。共享单车作为共享出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和应用为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等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作为环保、绿色、便捷的出行工具之一,共享单车让许多普通人切身收获了舒适、快捷的出行体验,这同时也倒逼共享单车管理体制模式创新。有分析人士认为,共享单车企业结合大数据来管理单车的时代已到来,综合提取车辆、停车场所等多种数据信息,挖掘这些信息所具有的价值,有助进一步优化出行服务模式、提升用户出行体验。
基于此,眼下一些共享单车车企已经将重心放在了精细化运营发展上,而运营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对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在重点区域做好电子围栏管理工作。而在非重点区域可以适当放宽管理,增加用车的便利性。
对于众多的普通民众来说,当纯电动车时代来临,其出行方式将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从购买私家车转向使用共享出行,不用购买私家停车位、不用每年购买保险、不用费劲保养、更不用担心电池续航和二手残值率。从一定层面来看,共享单车让用户用车更省心。
在市场环境、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多重要素的共同推动下,也兴起了一批共享汽车企业。各个分时租赁厂家纷纷在各大城市布局,加快抢夺市场资源。一些车企在场景化、智能化运营、无门店运营等创新服务模式上的推进,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下单,上门送取车,这进一步激发了分时租赁和短租市场的共享汽车需求。
不过,与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相比,共享汽车入行门槛其实并不低。作为重资产业,汽车领域的共享出行即使前期初具规模,后期仍会面临着运营成本高、资金压力大、盈利难、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等问题,这也使一些想要布局共享汽车的企业望而却步。
那么,是否未来共享出行行业前景黯淡、希望渺茫呢?此时作出结论似乎为时尚早。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2018年共享出行市场总销售额大约544.28亿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2796.52亿元。短时期内,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将共同存在,成为共享出行行业发展的两大支柱。谁能在今后几年激烈的共享出行竞赛中大获全胜呢?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