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家是不是被这样一则新闻刷屏了呢?
12月24日,一男子从重庆沙坪坝区三峡广场一公寓楼高坠,不幸砸到两名女高中生,并造成她们当场死亡。据悉,其中一位被砸女生还是失独再生,看到这样的消息,无疑让人非常痛心。
而无独有偶,今年六一节期间,四川眉山也发生了同样类似的一起事故。一位男士因为有精神病而跳楼,也是恰好不幸砸中了楼下散步的两位行人,并致其死亡。只是,这回换成了祖孙俩。
一边是花季少女,一边是老人孩子。她们本该挥洒靓丽青春,安享祖孙之乐,却被这样的无妄之灾剥夺了生命,无疑令人深感同情。
但回过头来,这些事故也向我们做出了警醒,告诫我们高坠行为的危险性。
尤其是高空坠物!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中拔地而起的高楼越来越多,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头顶上的“危险性”。不管是高空施工还是高空违建,都可能给人们带来“飞来横祸”,威胁大家的“顶上安全”。
相比于高空坠人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高空坠物砸中人可是时有发生。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共发生近700起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800多人。其中高处坠落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多,共发生300余起,占总数的约47%。
由此可见,预防和避免高空坠物发生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具体该如何做呢?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
不过在具体排查高空违建行为,预防高空施工等方面,依赖的依然只是人工。人力排查和监管对于高空坠物的规避来说,所起到的作用不甚明显,同时还面临着高额的人力成本支出,以及大量的人工资源耗费。
换句话说,现有治理高空坠物事故的方法已经趋于完善,但预防和规避高空坠物事故发生的手段还较为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15日,据国外Engadget媒体报道,纽约正在计划将无人机应用到高空坠物的防范之中。
据了解,纽约市议会的议员提出了一项法案,要求建筑部门在接到有关建筑物投诉或确认建筑物违规后,在48小时内动用无人机进行检查。法案表示,无人机在红外线和摄像头的助力下,可以通过巡查建筑物裂缝的温度变化,轻松找出建筑的安全隐患。
而且,利用无人机进行检查,还可以缓解纽约市建筑部门的人员短缺问题,节省大量资金。计划中每架无人机购价只需2500美元,远比将检查工作交给私人公司所要收取的费用要低得多。
也就是说,未来无人机完全可以取代人工,成为我们发现高空安全隐患、预防高空坠物的重要利器,我国也可以从纽约市的计划中获得相应借鉴和启发。不过,就像纽约市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样,我国也需要解决相应的问题才能有望将梦想转化为现实。
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管。
纽约市在1984年出台航空法,禁止在城市中使用无人机;同时,我国近年来不少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法律,对无人机应用做出不少限制,并划定相应禁飞区。这些都限制了无人机在高空安全防范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在未来,我国如果真想让无人机成为保护我们头顶安全的“神兵”,还需要从法律层面做出更加完善的修改和制定。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无人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无人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必须推动无人机产业更加健康、成熟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