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复盘2019|汽车产业变革与融合并存

复盘2019|汽车产业变革与融合并存

2020-01-09 13:33:00来源:盖世汽车网 冯凉爽 关键词:汽车产业车辆集成阅读量:21865

导读:产业变革下,合作,成必然趋势。
  2019年,行业内涌现出系列合作、合并案例。其中有车企与车企之间的联手,也有车企与互联网企业或第三方出行平台的合作。伴随“新四化”进程的加剧,2019年行业内涌现的合作合并,又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个性化色彩。
 
  新旧势力加速融合 目的各异
 
  2019年,在车市遭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处于成长期的新势力车企,更是面临着生死考验。这一年,作为较早进入量产交付环节的新势力先行者,蔚来汽车遭遇了召回和裁员的风波后,终端交付量依旧达到了2万台。
 
  先行者的加速跑,加剧了后来者的“焦虑”。2019年,爱驰、博郡,以及拜腾,这些着急量产上市的新势力车企,均在为生产资质的落地而慌忙奔走。此种情况下,与传统车企合作,成为其加速获取资质的良方。
 
  2019年8月16日,江铃集团-长安汽车-爱驰汽车合资合作发布仪式于江西南昌正式举行。根据协议内容,新江铃控股由爱驰汽车、江铃集团、长安汽车以50%:25%:25%的股比重组而成。
 
  2019年9月,一汽夏利与博郡汽车签署《股东协议》,在天津设立合资公司天津博郡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博郡汽车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5.4亿元,一汽夏利以经评估备案的整车相关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及负债作价5.05亿元出资,持股比例19.9%;博郡汽车以现金出资20.34亿元,持股比例80.1%。
 
  2019年,这两起合作案例,是继2018年7月拜腾牵手一汽后,新旧势力车企合资合作的又一典范。无论是江铃-长安-爱驰的三方合作,还是一汽夏利与博郡的联手,对爱驰和博郡这些新势力车企来说,其主要意图就是以更快的途径获取生产资质;而对于江铃控股和一汽夏利来说,因自有品牌逐步没落,持续亏损和产能过剩,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窘境。此时,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势力车企加入,不仅为这些几近没落的传统车企注入了新鲜血液,且有助于其优化闲置产能,盘活固定资产。
 
  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可乐而不为呢?
 
  强势车企“抱团” 利益均分还是风险共担?
 
  除了新旧势力加速融合外,强势车企之间的抱团,在2019年表现的格外明显。
 
  2019年12月18日,菲亚特克莱斯勒发布公告称,其与标致汽车公司(PSA)签署了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合并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以50:50的比例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将成为行业翘楚,有望创造销量第四、收入排名第三的汽车集团。
 
  12月23日,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通过渠道宣布,两大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及经营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2019年的12月,汽车圈内发生的这两件合资合作大事,让这个寒冷的冬天在“抱团”中,显得不是那么难捱。
 
  大洋彼岸,早已“眉来眼去”的FCA与PSA在12月18日,终于宣布双方签署了具有约束力的合并协议,合资公司的股权架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随之浮出水面。随后,国内两大地方国企巨头,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也喜气洋洋地“官宣”正式牵手。
 
  对于以上强势车企的合作,说是“报团取暖”也好,归为“强强联合”也罢,其背后的深意,恐怕更多的是指向风险共担。
 
  当前,新四化的变革,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机遇,但也有诸多不确定性。传统车企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所投入的高昂研发成本,几乎耗尽了燃油车时代积蓄的市场红利,而新兴业务想要实现盈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于是,通过合资或者合作,以规模优势实现研发成本的协同效应,成为强势车企节约成本的必选之路。
 
  不仅如此,2019年年初,大众汽车集团和福特公司联合发布声明,称双方将组建一个业务范围广泛的战略联盟,专注于商用货车和皮卡的合作生产,同时双方还在探索扩大电动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联合开发,旨在帮助双方节省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成本。
 
  由此可见,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单打独斗”显然不再是生存下来的好选项。
 
  跨界合作频出 产业融合加剧
 
  如果说车企和车企之间的合作,还仅仅是汽车产业链内部的垂直整合,那么,车企与互联网及出行公司的牵手,则意味着这股新四化的变革已经冲出了汽车领域,朝着横向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并进。
 
  2019年3月,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其联手一汽、东风、阿里、腾讯、苏宁等共同投资设立南京领行股权投资合作企业。由此开始,由三大车企联合阿里、腾讯、苏宁等巨头共同出资的“T3出行”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19年7月25日,丰田与滴滴在移动出行服务领域达成合作协议。丰田汽车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强化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丰田、滴滴将与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开展面向网约车司机的车辆相关服务。此外,丰田将向滴滴及上述合资公司投资,投资额共计6亿美元。
 
  12月27日,中国一汽与阿里巴巴在长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斑马智行系统为基础,打造面向未来的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
 
  随着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的来临,车企与互联网企业以及出行公司之间的合作愈发紧密。早在2014年,上汽与阿里牵手,共同开展“互联网汽车”项目合作;随后,双方共同出资组建了斑马网络。如今,随着互联网汽车的普及,以及斑马智能网联系统的开放,阿里在汽车领域的朋友圈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上汽、神龙外,前不久,中国一汽也加入了阿里巴巴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合作范畴,双方将以斑马智行系统为基础,开发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
 
  其实,近两年,BAT三巨头在汽车领域均展开了全面攻势,且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不断提升。除了阿里外,腾讯和百度也与汽车圈内多家车企同样达成了合作,其中,腾讯智慧出行短短一年多,已与宝马、奔驰、奥迪、长安、吉利等21家车企达成战略合作。
 
  另外,华为在软件层面加紧了与汽车领域的接轨。据介绍,华为将打造三个平台,MDC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平台,以及智能电动平台。作为当前在软件层面有实力与特斯拉相抗衡的企业,华为入局汽车圈,被认为是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和自动驾驶加速迈进的有利筹码。
 
  在共享出行领域,各大车企均有积极布局,有的自建网约车平台,如吉利、上汽等;有的整合多方资源,以跨界协作的方式抢占这块蛋糕,如三大央企联合阿里、腾讯和苏宁组建的T3出行;还有的直接投资国内出行巨头滴滴,依托成熟的第三方平台,直接进驻网约车领域,如丰田、比亚迪等。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汽车的江湖还是互联网的江湖,终将归为一个江湖。即智能出行的江湖。
 
  (原标题:复盘2019|变革与融合并存)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强国复兴有我——新中国机械工业75周年巡礼 汽车工程学会篇

    下一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进一步发挥汽车科技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汽车强国建设目标为引领,以世界一流科技社团建设工作为依托,团结带领广大汽车科技工作者共同开展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更为有效的决策咨询、更为有力的人才培育。
    汽车产业汽车工程
    2024-10-10 08:22:28
  • ​湖北汽车产业加速驶向万亿元规模

    从机械产品到移动的智能终端,眼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遇的大变革。围绕电动化、智能化与网联化,湖北汽车产业“在奔跑中调整呼吸,在超车中更换赛道”,加速驶入绿色、低碳快车道,产值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智能汽车汽车产业
    2024-05-29 10:52:47
  • 中国安庆2022长三角国际汽车产业及供应链博览会将于27日盛大开幕

    中国安庆2022长三角国际汽车产业及供应链博览会秉持“聚焦未来新趋势,共谋行业新发展”的目标,在新趋势下,拥抱新政策、打造新生态、引领新未来,助您“链”上长三角!
    汽车产业汽车技术汽车产品供应
    2022-07-26 09:51:21
  • 提速增效,上海跑出汽车产业链复工复产加速度

    加快新车型面世进度,加快新车型研发、测试、上市进度,把时间抢回来,力争于下半年推出多个爆款新车型。
    汽车产业汽车生产厂
    2022-06-07 08:56:44
  • 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抢抓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机遇,加快融入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河南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
    2022-05-23 09:37:00
  • 起风了,变革之下的汽车产业,主机厂与供应商更需共创价值

    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与智能手机已经实现的迭代路径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迭代周期缩短,软硬件升级频繁,汽车电子化器件出现类似于智能手机的软件变现模式。
    汽车产业汽车制造设备智能汽车
    2022-03-05 10:25:43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