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资讯

头条号

最新原创观点

百家号


资讯中心

自动驾驶既要“有仙气”也要“接地气”

2020-03-25 14:20:13来源:盖世汽车 陈婧涵 阅读量:22934

分享:
导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自动驾驶充满“仙气”,自动驾驶技术使得他们以往的种种幻想演变成现实,但若从商业化的角度去看,自动驾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要“接地气”。
  自动驾驶不仅是传统汽车企业转型突破的重点,也成为科技巨头、互联网企业、零部件企业共同开辟的新市场,然而前景是美好的,自动驾驶距离落地实现依然有较大的距离。为此,各家企业厉兵秣马进行备战,投入也是巨大的。
 
  从排名靠前的多家智能驾驶企业可以看出,自动驾驶可谓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巨额投入之下,科技企业、车企、零部件企业之间开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下衍生出来的自动驾驶系统也配备在许多车型中,可供人们自主选择装载与否,但高昂的研究经费导致选装包的价格也有些高昂,人们需要在支付车辆本身价格之外额外负担这些费用。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自动驾驶充满“仙气”,自动驾驶技术使得他们以往的种种幻想演变成现实,但若从商业化的角度去看,自动驾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必须要“接地气”。
 
  主流自动驾驶系统价格
 
  近年来,深耕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纷纷将自动驾驶辅助技术搭载在推出的车辆上,那么,现如今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几款车中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都需要多少钱呢?
 
  特斯拉作为自动驾驶领域中的者,在该领域的投入可谓不计其数,Model 3的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现在在中国标价56000元人民币,作为选装系统,提供基础版辅助驾驶功能以及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包括:车辆能够根据其他车辆与行人在行驶车道内自动辅助实施转向、加速和制动、自动泊车、自动辅助变道、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和智能召唤五种功能。其中受用户欢迎的就是自动辅助变道功能,这个功能的优点在于有时候尤其是在高速上开启Autopilot情况需要临时进行变道,而自动辅助变道可以在不打断Autopilot的情况下,通过打转向灯实线变道。
 
  目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还停留在较初级的自动化阶段,也就是帮助驾驶员处理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比如高速时的跟车、控制车速和维持方向的工作就可以交给车辆,一定程度上减少体力的负担。未来还会陆续推出识别交通信号灯和停车标志并做出反应以及在城市街道中自动辅助驾驶的功能。
 
  如果说国内能与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抗衡的自主品牌,蔚来大概是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蔚来推出的NIO pilot在智能驾驶功能上的布局明显更远,售价在39000元人民币,虽经历过降价,但是这个价格显然也并不便宜。
 
  蔚来NIO pilot是可以实现更高级自动驾驶水平的数据采集及分析能力,包括高速自动辅助驾驶、拥堵自动辅助驾驶、转向灯控制变道、道路自动保持、前侧来车预警、道路标识识别、自动泊车辅助系统、驾驶员疲劳预警、车辆自动召唤和自动限速调节等功能。
 
  自主研发的三目前摄像头和Mobileye EyeQ4芯片的搭载,都意味着这套硬件配置可以满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数据要求。随着蔚来汽车自动驾驶算法的完善,未来可以通过OTA升级,直接让现款车型实现L3级或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但就现阶段而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开发成本都将平摊在车价上,也就导致了售价略高。
 
  与前两者不同,威马汽车没有将Living Pilot专门拎出来作为可选包将选择权交到用户手中,而是合并成了一套 “硬件套餐”,包含在整车中出售,不仅仅实现了交付即可用,更考虑了成本和稳定性的综合要求。而由于博世提供的方案比较成熟,威马的Living Pilot自一开始就可实现TJP低速跟车随行辅助、ICA高速巡航车道中央行驶辅助等L2级功能。这就让威马在有限的投入内,可以为用户带来相对更优的用户体验。
 
  同样在布局L3自动驾驶的广汽和威马采取同样的方法,将ADiGO自动驾驶系统直接配备在所售车型中,只是根据选择套餐的不同,功能上会有些许差别,其中ADiGO自动驾驶系统-领尊智驾套装为25000元,ADiGO自动驾驶系统-旗舰智驾套装则为39800元。
 
  以Aion LX为例,其配备L2级ADiGO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20多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其中包括:高速自动辅助驾驶;拥堵自动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功能以及自动紧急刹车等功能。但是,由于套装内包含高精雷达+Mobileye Q4摄像头等硬件,所以已经交付但未选装相关配置的Aion LX无法进行升级。
 
  消费者愿为自动驾驶花多少钱?
 
  从以上几家车企的情况来看,自动驾驶可选包的价格已经逐渐明朗。那么问题来了,人们是否愿为自动驾驶技术买单?又愿意花多少钱来享用这一技术呢?
 
  麦肯锡曾对比了德国、美国和中国三个国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数据显示,人们对自动驾驶有三种态度:不想拥有、可有可无、非常重要。其中美国消费者认为非常重要的占16%,可有可无的大概在54%,德国与美国相差不大。而中国认为自动驾驶非常重要的占到被调查者的49%,不想拥有的大概为2%,可有可有的是49%,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高于美国和德国。
 
  另外,根据近三年部分国家和地区“认为自动驾驶不安全的消费者比例”的数据显示,日本、韩国、印度、中国该比例在近两年基本都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国从2017年的62%降低到2019年的25%,并且年轻一代对自动驾驶认可度更高。
 
  而从费用上来看,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自动驾驶付出的费用是4600美元,德国为2900美元,美国是3900美元,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自动驾驶车支付更多的费用。
 
  当然,这种调研结果与消费者实际的购买行为是有一定偏差的,真正愿意接纳自动驾驶的消费者数据很可能没有这么多,毕竟自动驾驶系统需要额外付费,而消费者即使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对于需要额外付费的产品,也难免会有迟疑。特斯拉所采用的就是付费模式,而目前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愿意为之买单,体验这种高科技。
 
  由此可见,自动驾驶系统想要获得更大范围的应用,走进寻常百姓家,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
 
  自动驾驶如何更“接地气”?
 
  近年来,自动驾驶领域布局的企业都在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毕竟自动驾驶汽车归根结底是消费者买单,而消费者自然想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到质量更高的产品,这意味着,谁先研究出低成本的系统,谁就能在这项细分市场里站稳脚跟。
 
  德尔福汽车CEO早在2017年就表示,到2025年,该公司希望将自动驾驶汽车成本削减90%以上,至5000美元左右。
 
  2019年Mobileye表示,在L2的ADAS技术应用上面,从单技术上Mobileye已经做到了仅用摄像头(Vision Only)来达到包括AEB、LKA、ACC等在内的技术功能。为了减少成本,实现大规模的自动驾驶,Mobileye的目标是用摄像头实现自动驾驶,达成这个目标后让自动驾驶促进辅助驾驶。
 
  近日Waymo也宣称,他们重新设计了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传感器套装,比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和雷达,并简化了设计和制造过程,不仅成本只有上一代的一半,而且性能更强:不仅能看到500米以外的行人和停车标志,也能在高速公路上提前几百米发现道路碎片等等。接下来,Waymo将会重点部署新系统驱动的自动驾驶车队,未来两年增长到2万辆——这比现在世界上所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要多。
 
  不仅是国外企业,国内企业也在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作为本土自动驾驶技术方案提供商,知行科技2018年底发布了L3自动驾驶系统,视觉ADAS成本价降至千元级,未来整个产品序列的售价都会控制在五千元以下的水平。
 
  去年9月,北汽集团表示得益于“北斗+”产业发展,自动驾驶的核心系统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基于精准化定位导航系统约为4万元,但随着“北斗+”产业发展,若实现量产,有望将成本降低至千元以下。
 
  盖世小结:
 
  自动驾驶收费是早晚的事,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判断真正的自动驾驶应用付费模式究竟是怎样的。但是自动驾驶归根结底需要消费者买单,而想要消费者买单,企业就必须降低成本,让价格更加“接地气”。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及相关安全测试)的成本依然十分高昂,这也是自动驾驶车辆大范围推广普及时所需面对的大阻力。不管是平台化还是模块化,靠的是各种车型零部件的通用,归根到底,还是大量生产,降低成本。
 
  (原标题:自动驾驶既要“有仙气”也要“接地气”)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AI大模型集体上车:是新时代的号角还是厂商的自 2024-05-06 10:30:56
随着AI大模型快速发展和普及,汽车的深度智能化正逐渐成为可能,而大模型上车正加速推动这一潮流。
AI 1.0到AI 2.0 英伟达三步走奔向全自动驾驶 2024-04-28 10:50:28
NVIDIA近日宣布已经同Run:ai签订最终收购协议,其中Run:ai的产品能够实现高效GPU集群的资源利用,即产品能够支持开发人员并行运行多个AI工作负载,从而提高AI芯片的利用效率并降低成本。
Robotaxi赛道,迎来新面孔 2024-04-28 10:28:51
自2015年以来,多家L4级别的自动驾驶公司成立,他们将Robotaxi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Robotaxi开始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产品商城 更多


关于我们|本站服务|会员服务|商站通服务|旗下网站|友情链接|产品分类浏览|意见反馈|兴旺通|频道

智能制造网 -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gk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客服热线:0571-87756395采购热线:0571-87759926媒体合作:0571-89719789

客服部:采购部:编辑部:展会合作:市场一组:市场二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