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360入局人脸识别,破解“安全”障碍该怎么做?

360入局人脸识别,破解“安全”障碍该怎么做?

2020-04-17 13:32:35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半城明灭 关键词:生物识别人脸识别技术阅读量:42513

导读:眼下市场上的不少人脸识别产品都处于“裸奔”状态,技术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等问题应当得到重视。
  随着智能手机、火车站开始规模化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大家对于这一新科技想必都不会陌生。凭借在各种线上支付、刷脸取款、注册场景的使用,以及在会议签到、入站安检等场景的落地,人脸识别的渗透程度越来越高,逐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目前,在金融、交通、政务、安防、教育等多个领域中,人脸识别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随着人脸识别的加速普及,人们对其表示欢迎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虑,担心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会被泄露,引发隐私安全问题。这一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人脸识别技术采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具有易测量、排他性、终身不变、自然性、不被察觉性等特点。然而,这些信息在收集、传输、储存、利用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泄露的情况,甚至是被非法使用,从而给个人带来巨大损失。
 
  相比较于可知的威胁,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更具不可预测性,人们的隐私数据如何被利用、流向何方等都是未知数。乃至在数据泄露或被非法传播、使用等情况下,人们的人身安全又是否会产生安全隐患呢?
 
  在个人信息泄露频发的态势下,超过七成的民众担心人脸数据泄露。浙江理工大学一名教授被杭州野生动物园强制使用人脸识别入园,更是一怒之下将后者告上法庭。所以,即使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了便捷,但是如果不解决个人生物信息的安全问题,就难以获取更广泛客户的认可和信赖。
 
  近日,国内安全领域巨头360公司入局人脸识别科技领域,主打安全并发布5款人脸识别终端硬件、管理软件及智慧解决方案。该公司项目负责人认为,眼下市场上的不少人脸识别产品都处于“裸奔”状态,技术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等问题应当得到重视。
 
  目前,对于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各国政府的态度并不一致。相比之下,东方国家对于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发展人脸识别产业更加支持;而很多西方国家,特别是一些城市,对于人脸识别技术依然充满怀疑,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抗拒。
 
  例如,美国就有多座城市通过订立法律的形式来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例如旧金山,明确要求政府机构不得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此后美国其他多座城市也纷纷跟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信息安全是一方面,隐私顾虑也是重要的原因。
 
  有些企业或者商家限于成本制约,采用了低成本、有瑕疵的技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破解,盗取个人隐私。通过人脸识别记录暴露个人行踪、非法收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甚至出现倒卖牟利等不法行为。另外,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摄像头固然能够帮助追踪嫌犯,但是某种程度也加深了普通人被监控的不舒适感。
 
  特别是对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众来说,因为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的差异化,他们对于自己是否活在监控的状态下、自己的隐私问题是否得到保障更加的关注。出于对“被监控”、“隐私被窥探”等顾虑,这些人就会产生抵制人脸识别技术的想法。
 
  因此,要想强化对公民生物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的保护,减轻大家的“不安全感”,就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法规,对个人信息及其他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进行进一步细化管理。只有在完善的人脸识别法律体系监管下,人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这个行业也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