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深度嵌入正在颠覆很多传统领域。尤其是今年疫情影响广泛,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对其他领域,农业农村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似乎还有很大空间。
5月7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2020年农业农村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点》。文件从大力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扎实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基础等几方面阐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要点。
只有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在上期话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农业发展正逢其时》中,笔者提到,当前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还面临着“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滞后”、“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高素质农民缺乏”等挑战,而此次新发布的《2020年农业农村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指导。
大数据中心与高素质农民
《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农村服务信息化普及,进一步整合汇聚资源,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服务能力与信息化水平。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培训提升农民手机应用能力,不断完善线上培训功能、丰富培训资源、扩大师资队伍和培训受众面。
在数据共享方面,文件提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设施,完善数据存储运算条件环境。加速推进农业农村数据信息的汇聚共享和分析利用,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可用可查可视和科学高效管理,加大数据精准采集、行业监测、动态预警、建模分析、决策辅助、共用共享、综合展示力度,深化强化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笔者认为,上述几点有利于促进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进程;同时,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其实,近年来农村电商以及农产品“走出去”的快速发展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广大农民正在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融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大潮流。
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在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上,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农机管理服务,持续推进农机鉴定、认证、购置补贴、安全监理、统计等数据资源互联互通。
从政府层面来说,近年来,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着力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信息化、便利化、高效化水平,多个省份已实现农机购置补贴相关的产品鉴定认证、投档、安全监理、违规查处等各环节之间信息全面互联互通,切实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农民少跑路,实现了购机者申领补贴“多跑一次”,推进了“互联网+”农机管理进程。
而在农机企业方面,该如何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曾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综合运用机械电子、光学物料、传感控制、信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机装备产品的智能化,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农机装备升值。二是突破农机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构建智慧作业系统。三是建设农机大数据系统。大数据系统将包括机具作业情况、农机手和农机合作社的相关信息。四是加强农机信息化技术标准、相关扶持政策制定,包括农机信息化技术标准、市场准入规则、农机信息化信息技术产品政策等。
(原标题: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如何实现农机化与大数据融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