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智能驾驶舱系统——汽车智能化发展的点睛之笔

智能驾驶舱系统——汽车智能化发展的点睛之笔

2020-09-16 10:30:20来源:智能制造网 关键词: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阅读量:48745

导读:当前,智能座舱域控制系统,涵盖了中控、仪表、HUD抬头显示单元、空调座椅控制等各个功能模块,是标志未来汽车智能化发展的“点睛之笔”。
  智能制造网讯 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1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3月9日,工信部在公示《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稿,该标准规定了汽车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分级原则和技术要求,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支撑。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布局的合力作用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驶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8月以来,广州、郑州、深圳先后开始智能网联、车路协同项目招标,投资金额分别高达4.67、3.33、1.59亿元。武汉市也已完成设计规划工作,预计年内招标。今年下半年,各地智能网联示范区有望借新机遇机遇加速落地。此外,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拥有的车联网企业数量排名前五,企业数量都超过1000家;四川、湖南、重庆等中西部省市总体表现也较为优秀。
 
  在整个自动驾驶产业中,智能驾驶舱日益成为企业差异化布局的重点,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提升。
 
  通常来讲,智能汽车由车联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部分组成,智能座舱主要功能是舒适娱乐,包含人机交互、车载终端、智能座椅和情感设计等内容。智能驾驶舱主要构成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要是前座中控屏)、液晶仪表盘、后座中控屏、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语音控制等。智能座舱中各项功能集成整合为一个系统,在一套芯片和软件驱动下实现全部功能。
 
  汽车智能驾驶舱概念架构有环境监测、驾驶员监测、汽车状态监测、人机交互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其中,环境监测,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汽车状态监测,包括CAN、钥匙系统等;驾驶员监测包含疲劳监视,以后可能会有健康监视等。人机交互部分,包括HUD、仪表、车机,还有基于输入的交互方式,语音、手势、人像识别、身份识别等。
 
  根据ICVTank发布的数据,2019年智能驾驶舱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随着人们对驾驶体验要求的提高,智能驾驶舱的普及将会加快,智能驾驶舱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智能驾驶舱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
 
  从细分种类来看,不同类型的产品市场推广、渗透状况有所不同。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合资品牌中,中控屏和CD/DVD影音播放器的渗透率高,而HUD抬头显示、液晶仪表盘和行车记录仪在30万以上的车型中渗透率较高。国内自主品牌车型中,15万以下价位的车型中,中控屏、CD\DVD渗透率较高。
 
  目前,英特尔与哈曼正联手将“智能驾驶舱”推广到中国本地车厂,并逐步被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采用。作为智能座舱的主要硬件之一,在特斯拉的“大屏风潮”中,中控屏更是越来越为人青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驾驶舱的迅速推广,相关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其中,智能座舱芯片相对容易打造,门槛相对较低,华为、地平线等国内企业已经入局。
 
  新一代车联网产品,除了注重多方位的安全防护外,更注重的车辆、道路的整体协调配合,能实时感知车的状态,也能通过云、管、端,时刻守护车辆、人员信息安全的硬件、软件、系统等将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