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网讯 “网约车”一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已不是今年才有的新鲜事。
2016年《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顺应了网约车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政府、市场、企业权责共担的发展意识,网约车市场也逐步进入一个合规竞争的时代。
近几年,汽车厂商和网约车企业正在以“硬件+软件”的模式开展协同合作。前者拥有汽车制造能力和渠道资源优势,后者拥有数字技术能力和用户资源优势。二者深度融合,正重塑着网约车市场格局。此外,网约车企业进一步加强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纷纷上线L2、L3级 自动驾驶业务,接入智能驾驶产业链。今后,企业将通过逐步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运营服务能力,持续拓展智慧出行生存空间。
据国内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各地已发放网约车经营许可牌照104万张,网约车驾驶员证250万张,网约车日均订单量2100余万单。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发展步伐正在加速,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着力为驾驶员在巡游车、网约车两种业态之间的双向流动提供便利;北京、深圳、西安等城市与平台公司合作探索巡游出租汽车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提高公众乘车体验和管理效能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由于加强实时监控车辆运行、110报警、行程分享、分析司机不安全驾驶行为、干预车行轨迹异常现象等做法,网约用车安全系数正逐步提高。通过不断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精细化管理水平,网约车安全性能得到更好保障。
2020年7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安全运营自律规范》团体标准和《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对网约车、顺风车安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作为网约车、顺风车行业的首部安全团体标准,两项安全标准均涉及行程分享、110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录音、号码保护等基础性安全功能要求,全面做好司乘人员出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同时,为确保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与合理处置,标准规定应在接到安全投诉后24小时内处理且5日内处理完毕;应设立线上调查取证机制,确保24小时对接警方调查取证工作组等安全要求。
在全国多地逐步推出跨部门联合审查机制、网约车退出机制、专兼职分类管理等创新举措,使得目前网约车投诉量显著下降,网约车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例如,在福建厦门,该市交通运行监测指挥中心的“厦门市出租汽车行业监管系统”的大屏幕上,网约车平台的订单、车辆、驾驶员、运营轨迹等信息实时显示,任何违规信息都会被监管人员重点关注。
从化视野来看,作为第一个网约车合法化国家,我国网约车行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而且未来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份,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7亿,占整体网民的39.4%;我国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9亿,占整体网民的39.7%。
有研究人士指出,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结合下的大数据使得网约车的司机和用车者的信誉度通过累积形成一种自律,通过互相评价形成的自律机制会越来越完善,这可能比特定部门和特定机构的监督更有效。
其实,在前沿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网约车的运营和管理又有多大可能离开科技支撑而独立发展呢?应该明确的一点是,网约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等新业态的完善和健全,必将运用到更多新技术、新设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