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刚刚介绍了一套基于蝗虫耳朵的“半生物 / 半机械”装置。作为仿生学的一个宝库,大自然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较闭门造车更优秀的各种解决方案。而在这套“生物传感器”的帮助下,系统可以拾取环境中的简单声音指令,为未来更灵敏和高效的传感器铺平了道路。
通过将昆虫与机器人或电子系统结合起来,此前已有研究团队展示过可用于嗅探爆炸性化学物质的半机械蝗虫、可执行搜索和救援任务的半机械蟑螂、以及可充当机动性极强的无人机的半机械蜻蜓。
在特拉维夫大学的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团队将一只已故蝗虫的耳朵连接到了机器平台上,以代替传统的麦克风。
通过“单耳”设备为其提供氧气和养分,研究小组维持着它的生物功能,以便整套系统可对环境声音作出响应。
由“耳朵芯片”接收到的电信号会被放大并传输给系统本体,演示用的机器人经过了特殊的编程,可针对不同的拍手声给出不同的动作响应。
测试期间,当研究人员单次拍手时,机器人就会向前移动。而连拍两次手掌,小车又会向后移动。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演示进一步证明了我们能够如何利用天然传感器来获得巨大的优势。论文作者Ben Maoz指出:
就灵敏度和能效表现而言,生物系统较技术衍生方案有着天然的巨大优势。而特拉维夫科学家们的这项技术演示,为机器和昆虫之间的感官整合方案开辟了一扇新的大门。
由于某些从头开始打造的解决方案并不高效,新方案可帮助科学家们节省大量的开发时间,并将精力放到更重要的项目攻关上。
有关这项研究的详情,已经发表在近日出版的《传感器》(Sensors)期刊上。
原标题为《Ear-Bot: Locust Ear-on-a-Chip Bio-Hybrid Platform》。
(原标题:科学家演示基于昆虫耳朵的传感器方案 可用于小车的行进控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