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新能源汽车行业新风口:氢燃料电池规模将达万亿

新能源汽车行业新风口:氢燃料电池规模将达万亿

2021-04-06 10:42:51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关键词:氢能燃料电池阅读量:57943

导读:近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GB/T 26779-2021最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新国标将代替(GB/T-2011)旧国标,拟定今年国庆后正式实施。
  近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GB/T 26779-2021最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新国标将代替(GB/T-2011)旧国标,拟定今年国庆后正式实施。据悉,新国标由一众汽车、能源公司和高校、研究机构起草制定,比原来新增了多项技术条目。新国标的出台,将有助于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发展。
 
  而说到燃料电池产业,自然不能不提氢燃料电池。众所周知,作为一种用电化学反应方式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氢燃料电池具备高效环保、持久供能、应用安全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燃料电池的不断研究,氢燃料电池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各方青睐。
 
  氢燃料电池受到高度重视
 
  当前,在日益凸显的城市交通问题面前,自动驾驶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解决问题的两条路径。其中,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尤为火热。我国不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大量红利支持,而且实施新基建规划助力产业基础打造,这些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升温。
 
  我国大力推进发展汽车行业能源应用,除了解决交通问题,还有一点是更好保护环境。但现阶段,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电池上游生产和最后回收存在的一些漏洞,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例如时下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电池,其原材料锂金属的开采就会大量破坏环境,同时后期报废电池的回收也存在污染。
 
  在此情况下,氢燃料电池的出现受到行业高度关注。氢燃料电池生成的产物只有水,对环境完全无污染,虽然现阶段采用的煤制氢方式有少量污染,但相比其他动力电池来说还是要环保很多。除此以外,氢燃料电池理论上用水就能制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功能稳定持久,应用潜力非常大。
 
  市场规模未来十年达万亿
 
  综上,近两年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探索利用氢燃料电池代替主流动力电池,其中就包括了大众汽车、长城汽车等。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燃料电池产业产值已经达到3000亿元,预计2020-2025年,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未来十年,产值有望增加至5万亿元。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氢能和氢燃料电池的政策指引。例如2019年,氢能源便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同时2020年4月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也将氢能首次写入法律之中,使其成为与煤炭、石油、核能、风能等一样的能源。这些顶层设计为氢能/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供利好。
 
  除此以外,各省市地方也在积极跟进相关规划与红利。比如天津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大连编制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北京也出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试点示范城市。国内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大门已然开启!
 
  成熟发展还需补齐三短板
 
  不过,发展环境和市场前景虽然利好,但要想取得成熟发展也并不容易。这背后,就需要氢燃料电池产业补齐三大短板。
 
  其一是在氢能源制造上的损耗和污染问题。目前,我国氢能源产业链、核心技术不够完善,制氢仍采用传统化石能源,存在一定污染,且制造过程中损耗也不小,这些使得氢燃料电池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出来。在此情况下,行业还需加强技术研发和突破,不断完善产业链,尽量减少制造上的损耗污染。
 
  其二是在氢能源储运上的困难与成本问题。当前,国内氢能产业的储运环节尚处于起步阶段,液氢、有机液体及固体材料储运技术还不成熟,这很容易导致在储运过程中氢能的蒸发损耗。此外,长距离的储运也面临高昂成本,这些都阻碍了产业发展。未来,我国还需探索全新的氢能源储运方式,解决问题。
 
  其三是在氢能源续航上的设施不足等问题。现在购买电动车,用户最大的顾虑就是续航里程以及充电的问题,眼下氢燃料电池通过加氢站虽然能像加油一样方便和快捷,但现在加氢站数量有限,很多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够,导致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基于此,行业还需加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