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特斯拉部分新车将不再配备雷达 依靠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系统

特斯拉部分新车将不再配备雷达 依靠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系统

2021-05-27 10:54:59来源:盖世汽车网 关键词:智能汽车车辆视觉系统阅读量:25271

导读:据悉,特斯拉公司计划将美国市场的新车全部转向基于Tesla Vision的视觉系统。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5月25日,特斯拉宣布,将在其Autopilot等驾驶员辅助功能中放弃使用雷达。
 
  该公司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本月开始为美国和加拿大客户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汽车将配备一个仅基于摄像头的系统,以实现交通调整巡航控制或自动车道保持等自动驾驶功能。特斯拉表示,这将是特斯拉首次依靠摄像头视觉和神经网络处理来实现Autopilot、FSD和某些主动安全功能。
 
  该公司还警告称,在这段技术调整期间,其Autopilot和FSD系统可能不会像之前那么有用,功能也没有那么强大。“在此过渡期间,搭载特斯拉Vision的汽车可能有一些功能暂时受限或不能使用,例如自动转向的最高速度将被限制在75英里/小时,最低跟随距离将更长;智能召唤(如配备)及紧急车道偏离避让功能可能会被禁用。”
 
  已经订购Model 3或Model Y但不知道这一修改的客户将在接受汽车交付之前收到通知。
 
  特斯拉此前就曾告诉股东,该公司认为,要想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最终只需要一个视觉系统,该公司计划将美国市场的新车全部转向基于Tesla Vision的视觉系统。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3月12日的一封推文中表示,该公司将转向纯视觉系统的方法。
 
  当前,所有特斯拉汽车都包括一套标准的高级驾驶辅助功能,称为Autopilot。特斯拉还在销售一款价值1万美元的高端软件包,称为Full Self - Driving或FSD。根据特斯拉网站介绍,Autopilot目前可以让特斯拉汽车在其车道内自动转向、加速和刹车,FSD则增加了自动变道和智能召唤等功能。
 
  特斯拉在其车主手册和网站上均警告称,在使用Autopilot和FSD时车主需要进行监督,但一些司机错误地认为,特斯拉无需手动操作、在方向盘上睡觉、甚至坐在车后座都是安全的,也因此导致了不少车祸的发生。
 
  在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推出和营销方面,其他汽车制造商则采取了与特斯拉不同的策略。通用Cruise、Alphabet旗下的Waymo、Aurora和其他公司的自动驾驶系统都将摄像头与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一起配合使用。摄像头捕获的视频可以由人类数据分析人员标记并由机器学习软件进行解释,而雷达和激光雷达传感器则提供了更多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汽车提供更强大的方法来检测和避开道路上的障碍,尤其是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包括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中。
 
  马斯克却对激光雷达嗤之以鼻,称其太昂贵且难以使用。不过,马斯克还没有完全摈弃雷达的使用。特斯拉打算在其成本较高的Model S和Model X汽车,以及国产Model 3和Model Y(包括出口至北美以外市场的)中继续使用雷达。
 
  Edge Case Research首席技术官兼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教授Phil Koopman认为,特斯拉现在应该能够通过视觉系统提供一些自动驾驶功能,但以后可能需要重新引入雷达,以提供更前沿的自动化功能。“SAE 2级(由驾驶员始终负责监视安全性)使用的传感器由制造商自行决定。因此,他们有可能仅通过摄像头提供某些功能,但是请注意,人有责任处理摄像头无法完成的任何事情。”
 
  Koopman称,“特斯拉目前提供的自动驾驶功能仅限于SAE 2级,如果特斯拉将来希望达到4级水平(无人驾驶及监督的自动驾驶汽车),则应该谨慎地使用可得的每一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可能还有其他的。
 
  (原标题:特斯拉部分新车将不再配备雷达 依靠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系统)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