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许多消费级电子设备已经引入了宣称比传统有线充电更方便的无线充电功能,但实际使用中仍不得不将之固定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好消息是,日本东京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刚刚在《自然电子学》期刊上描绘了一套新颖的“全屋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研究人员指出,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手机、智能手表、耳机等小型电子设备轻松补充能源。
现实生活中,许多用户更倾向于使用一条较长的线缆,以满足边充电边使用的需求。要想让无线充电技术变得更加自由,其显然需要进一步拓展其使用范围。
本文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由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带来的“多模准静态腔谐振”(multimode quasistatic cavity resonance)技术,特点是能够将无线输电端嵌于墙壁表面,并向多个方向供电。
这套方案可在室内产生一组三维磁场,能够将能量输送到手机、灯泡等接收端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上。
研究团队已在一间3×3×2米(9.8×9.8×6.6英尺)的房间内进行了演示,表明室内98%的区域都可获得50%以上的电力传输效率。
即使在房间内剩余的2%位置,无线充电系统的信号依然不错,且效率从未低于37%。
若接收器线圈与磁场呈90°直角,无线充电信号就最强。即使在房间内四处走动,这套系统仍可正常工作。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希望将室内无线输电功率提升到50W或更高。
更重要的是,房间内的磁场模式,对人体而言也是相当安全的,其水平远低于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限制。
有关这项研究的详情,已经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
(原标题:东大展示基于多模谐振器的全屋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