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vivo举办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 自研芯片V1 引领第二代双芯标准

vivo举办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 自研芯片V1 引领第二代双芯标准

2022-04-21 09:49:59来源:TechWeb.com.cn 关键词:芯片双芯影像技术vivo阅读量:22863

导读:vivo举办“vivo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推出自研芯片、影像、性能等vivo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
  4月20日,vivo举办了“vivo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推出了自研芯片、影像、性能等vivo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沟通会上表示,自研芯片V1+既是专业影像芯片,又是显示性能芯片,作为双芯的引领者,将以兼容性与功能性的全面提升,带来第二代双芯旗舰新标准。
 
  同样的芯片,更强的体验,深度联调释放天玑9000性能潜力
 
  作为MediaTek的旗舰平台,天玑9000自发布以来就凭借卓越性能和出色能效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作为战略级技术合作伙伴,vivo与MediaTek自去年起就投入了超过300人的精英开发团队,历经350天软硬件深度协同开发,将V1+芯片与天玑9000调通调透,释放出天玑9000的最强性能,。
 
  为了提高天玑9000平台的能效比,vivo利用算法调整CPU资源分配策略以减少发热,经过多次迭代测试解决了性能概率性波动问题,有效提升了天玑9000平台的能效比。测试结果显示,在高性能需求的游戏场景下,天玑9000 能将游戏时的续航延长10%。
 
  为了带给用户更加流畅的长效用机体验,vivo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用户使用场景流畅度模型”,优化算力分配,提高动效类任务的优先级,使高负载场景下的整体动画流畅度提升了50%;并通过设计高并发计算模式有效解决CPU资源抢占和闲置的问题,大大优化了应用连续启动速度;采用全新的内存资源管理方案,建立虚拟缓存单元提升数据处理速度,提升用户使用场景的整体流畅度,实现了长达36个月的抗老化流畅度体验——让高性能与低功耗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天玑9000实现了更高的能效比、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游戏体验,在安兔兔实验室的跑分超过107万,成功问鼎天玑平台性能冠军。
 
  持续推动算法硬件化,打造第二代双芯标准
 
  为突破通用计算单元对手机影像、性能表现的算力制约,vivo自2019年开始推动算法硬件化,并在去年正式推出首款自研影像芯片vivo V1。
 
  本次沟通会上,vivo推出第二代自研芯片V1+和第二代双芯标准:不仅在影像层面再次进化,还将芯片功能拓展至性能与显示领域,扩展支持游戏与视频视觉体验,做到一“芯”二用。至此,vivo不仅成为首个在自研影像芯片上与 MediaTek旗舰平台完成调通的终端手机厂商,也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家实现了自研影像芯片兼容多旗舰平台的移动终端厂商。
 
  一“芯”二用,突破性能游戏体验
 
  vivo自研芯片V1+将3D实时立体夜景降噪、MEMC 插帧和 AI 超分三大算法进行硬件化封装,具备调度佳、速度快、能效高三大特点,其数据吞吐速度可高效维持在约8GB/s;结合SRAM,将能效提高了约300%,功耗降低了约72%。在与MediaTek的深度联调过程中,产生了30余项专利。
 
  自研芯片V1+的性能突破还体现在游戏性能方面。作为本次沟通会上的行业首发技术,GPU Fusion通过MediaTek APU的AI运算能力,联动内外部多枚处理器的协同工作,与GPU共同完成游戏的画面渲染,释放GPU负载;同时调用vivo自研芯片的硬件级插帧算法优化帧率稳定性,采用GLT2.0升级算法多级拆分重载线程,达到性能和功耗平衡的效果。对于部分硬核玩家,vivo还开放了GPU Settings Panel,自定义画面显示效果与视觉体验。
 
  一“芯”二用,硬件级计算摄影新高度
 
  影像方面,自研芯片V1+作为算法核心硬件继续领跑行业。针对夜景视频进行了更深入的精细化调优,以视频降噪算法实现了小于1lux环境的极夜视频功能。V1+的极夜降噪算法可以实现运动预估和补偿,再结合芯片本身高速、低功耗的极速内存管理系统,配合摄像头模组、主芯片和vivo自研算法的提升,让手机达到了专业级夜视仪的成像水准。
 
  除了多平台支持和深入调优,vivo还深挖V1+芯片的能力,将黑光夜视功能扩展到前置和广角镜头,覆盖全时段全焦段全场景,全面提升手机拍照与视频能力。
 
  双芯合璧,拓展影像世界的想象力
 
  vivo V1+在影像体验方面也为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首先是色彩。vivo提出“vivo记忆色体系”:鲜活、明快、有质感的vivo鲜明色彩,以及追求忠实还原人眼所见、追求极致色准表现的蔡司自然色彩,从检测、拍摄、处理、显示四个维度开展全链路色彩管理。
 
  vivo从自动测光技术出发,推出“AI感知引擎”技术,将顶尖专业摄影师的经验融入芯片算法成为视觉理解中枢,以实时预览的方式校正影像信息,将亮度准确性相对传统测光方式最大提升16%,白平衡准确性最大提升12%。
 
  在显示设备端,vivo首发自研XDR Photo技术,实现了照片的超高动态范围显示,照片高亮区域亮度最高可提升350%,观感更加明亮通透,给用户更加沉浸的体验。
 
  在拍摄环节,vivo V1+将蔡司自然色彩的ΔE在对比过往提升了约15.5%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了约8.3%,并通过影调精调让蔡司真实色彩的影调观感更加优秀。
 
  其次是人像。vivo在人像拍摄的前、中、后期进行技术突破:以标定适配的方式帮助用户应对复杂多样的人像场景;推出蔡司人像镜头包,提供多种经典人像虚化风格;通过人像算法矩阵获得专业质感的人像作品。
 
  此次vivo还推出了全新的AI肤质技术,通过海量高清素材和GAN生成对抗网络对AI算法进行“特训”,让人像皮肤观感自然、健康,更具质感,媲美专业修图作品;质感人像大合影技术,可清晰呈现多达30人的大合影场景,消除镜头畸变,提升人像质感;地平线照片功能则很好的解决了拍摄建筑时常见的透视变形问题。
 
  从V1芯片,到V1+芯片,从AI肤质到人像合影,vivo不断探索着手机影像场景的无人区,不断超越自我极限,成就影像巅峰。胡柏山表示,10年来vivo坚持深度研发、打磨细节,在看不到的地方付出努力,只为始终带给用户“超大杯”的体验,这一点也会在即将上市的vivo全新一代旗舰机型——X80系列身上得以体现。未来,vivo还将用长达5到6年的技术预研,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出了一条属于vivo的道路。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估值87.5亿美元!英特尔将出售旗下一芯片业务51%股份

    分析人士指出,英特尔的此次交易既为公司带来急需的现金流,又能使其更专注于CPU和先进制程研发,但如何扭转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仍是英特尔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英特尔芯片
    2025-04-15 11:01:24
  • vivo官宣“杀入”机器人赛道:将研发家庭场景机器人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的演讲中透露,vivo已经正式成立了机器人Lab。
    vivo机器人实验室
    2025-03-26 09:51:48
  • 全球首个石墨烯光芯片生产基地,启动建设!

    近日,德国芯片互联集成“黑马”Black Semiconductor宣布在德国亚琛(Aachen)建立其全新总部——FabONE,该设施将成为全球首个石墨烯光子芯片生产基地,专注于节能高性能芯片技术的研发和制造。
    石墨烯光芯片芯片
    2025-02-13 15:16:29
  • 这家厂商推出:全球首个商业级空地光通信服务

    DiamondLink 采用 Cailabs 的多平面光转换(MPLC)技术,优化激光波束以克服大气湍流对光通信的影响,使其能稳定传输 高通量(High-Throughput) 的数据。
    光通信芯片
    2025-02-10 10:53:08
  • 市值破千亿美元!光通信芯片巨头盈利大涨

    Marvell正通过定制AI芯片的批量生产和云客户对互连产品的强劲需求,加速向AI半导体巨头的转型。其人工智能驱动型增长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光通信芯片
    2024-12-11 14:40:43
  • vivo S20配6500mAh半固态电池:-20°C正常用

    vivo S20系列凭借半固态电池技术,经受住了-20°C的极寒环境考验,在这种环境下甚至可以播放18小时长视频,录制6.7小时超清视频。
    vivo半固态电池
    2024-11-29 09:55:44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