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植入RFID的车钥匙,或将撬动上亿规模市场

植入RFID的车钥匙,或将撬动上亿规模市场

2022-05-10 09:43:45来源:RFID世界网 关键词:RFIDRFID车钥匙阅读量:23596

导读:这种植入芯片式的开锁方式,正是在第三种开锁方式(即NFC卡片)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车主使用NFC卡开锁时,只需走到主驾驶位置,随后把特斯拉附带的黑色NFC卡片放在车辆B柱上方,当感应器感应到NFC信号的时候,车辆就会自动解锁,驾驶员进入车内后,直接挂挡就能开走。
  说起特斯拉(Tesla),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是由“硅谷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创立的一家顶尖电动车品牌,靠着科幻的外形以及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吸引大量粉丝。除了自动驾驶技术,其RFID卡片钥匙,也是吸引粉丝的重要杀器。
 
  以目前中国市场销售量最大的Model 3为例,它有三种解锁方式,第一种就是使用钥匙进行解锁,第二种则是使用手机APP进行解锁,第三种方式是使用车商附带的NFC卡片进行解锁。但是,美国一位车主却找到了另一种方法,即biohack,就是将RFID芯片植入到手臂,以解锁她的Model 3爱车。
 
  这种植入芯片式的开锁方式,正是在第三种开锁方式(即NFC卡片)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车主使用NFC卡开锁时,只需走到主驾驶位置,随后把特斯拉附带的黑色NFC卡片放在车辆B柱上方,当感应器感应到NFC信号的时候,车辆就会自动解锁,驾驶员进入车内后,直接挂挡就能开走。而这位车主则是用丙酮把感应钥匙溶解,取出NFC卡里面的RFID芯片,然后将芯片植入到手臂里,从而完成开锁。
 
  据这位车主介绍,在钥匙植入手臂后,一切功能皆能正常运转。在距离车子25mm距离的时候,她只需要挥一挥手,那么车子的门就可以打开。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多家车企纷纷推出了RFID钥匙作为车辆的卖点。如国内有比亚迪、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国外有宝马、大众等众多老牌车企,只要有车联网概念的汽车企业,几乎所有新车都具备了RFID钥匙的功能。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全球的汽车保有量是8.5亿,前五名分别是美国(2.2亿)、中国(1.1亿)、日本(7610万)、德国(4650万)、俄罗斯(4539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如果这些汽车都陆续使用RFID钥匙,那么市场的这块“蛋糕”将用亿来计算。
 
  可能还会有人问,RFID汽车钥匙安全吗?
 
  从RFID行业提供的数据来看,配备了RFID启动器,防盗器和进入系统的汽车的盗窃率降低了90%。汽车制造商和保险公司都对这种设备充满信心,甚至将其标记为无与伦比。当然,该技术是安全创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展示。
 
  RFID依靠射频信号来创建一个系统,该系统在使用的最初几年中确实是不可破解的。在1990年代,许多RFID防盗器被添加到常规的旧物理钥匙上,这使许多小偷受挫。RFID防盗器是嵌入在点火钥匙顶部的芯片。当驾驶员将其插入点火钥匙插槽时,该芯片会发出加密的射频信号串,基本上是在各种射频上广播的特定数量的脉冲,以创建特定的代码。没有此代码,汽车将无法启动或无法启动燃油泵。因此,即使有人给汽车热线或复制点火钥匙,点火也不会起作用,因为它没有收到正确的射频代码。
 
  如今的汽车,则是使用了特殊的“代客钥匙”,在没有代码的情况下启动汽车时,防盗锁止装置可能会关闭燃油泵。这意味着汽车将仅依靠加油管中剩余的任何燃料行驶,这只会使汽车停滞不前。因此,代客泊车钥匙-代客泊车员只能开很短的距离。如果他们试图将车开走,也走不了太远,而其他潜在的偷车贼也是不能将车开走的。
 
  早期的RFID系统(无钥匙进入(带有您需要按下的按钮才能解锁汽车的密钥卡设备)和车辆防盗器)都使用32位加密。这意味着他们发送了32个脉冲的密码。代码中有32位,有数十亿种可能的组合。在目前的方案中,包括可以通过按一下按钮启动汽车的远程启动器,代码有40位,这增加了可能性。有这么多可能的代码系统,几乎无懈可击。
 
  原标题:“植入身体”的(RFID)车钥匙,或将真正撬动上亿规模的市场!!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