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气化的不断推进,汽车行业也迎来了诸多变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汽车芯片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众多汽车厂商纷纷开始自研芯片或者寻求与芯片厂商之间的长期合作。
车企自研,提高供应能力。吉利的芯片自研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2021 年12月10日,吉利股旗下汽车芯片设计企业芯擎科技正式发布了由其自研设计的国内首款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这套解决方案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座舱产品预计将于2023年实现量产装车。事实上,吉利在芯片市场上布局多时。亿咖通科技、芯擎科技便是吉利的战略投资。
同样选择走自研道路的还有国产车企比亚迪。在2022年3月停产燃油车以来,比亚迪全力冲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市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当然,这与比亚迪的自研芯片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比亚迪旗下比亚迪电子在车规级 IGBT 器件、车规级 MCU 芯片等领域的技术均有突破性成果。
除了自研道路外,与芯片厂商的合作也成为了不少车企的选择。福特与格芯便是如此,据了解,福特与格芯签署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目的是增加格芯对福特的芯片供应量。而宝马也与INOVA半导体和格芯签署了一项协议,保证每年供应“数百万”枚芯片。这些组件将为环境照明系统提供控制,将首先用于宝马iX电动运动型多用途车。
大众则选择了博世以及美国芯片集团高通作为合作伙伴。大众与博世和高通的合作呈现出一种趋势:芯片合作逐渐呈现定制化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车企正在芯片层面上构建自身品牌的技术壁垒。
丰田选择和“MIRISE”合作,主要tourist到下一代车载半导体的研究和开发。在技术开发领域上集中与电力电子、传感和SOC。日前,有消息称大众、丰田正与台积电合作,大众CEO已同台积电高管会面。笔者认为大众和丰田可能已经完成了芯片的自主设计,此番与台积电的合作旨在寻求外包代工。
在电动汽车迅速发展的今天,芯片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Mark Reuss曾表示,将与七家半导体公司在北美共同开发芯片,以解决全球芯片短缺问题。
在汽车行业电气化加速之际,行业应当更多关注底层的科技创新和国产自主研发。芯片的自主设计、生产制造将会成为未来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底牌。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