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取代SIM卡,eSIM卡的路还有多长?

取代SIM卡,eSIM卡的路还有多长?

2022-10-19 09:13:20来源:物联传媒 关键词:eSIM卡通讯模组终端设备阅读量:25902

导读:不需要手机开卡槽,直接集成在手机内部的eSIM卡到底是什么来路?又有什么优势?未来真的会完全取代实体SIM卡吗?
  将实体SIM卡抛之弃之,“一卡走天下”时代真的要来了吗?近日,eSIM掀起了一股热潮,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9月8日,苹果召开发布会,会上表示美区iPhone14产品取消SIM卡槽,使用eSIM卡。
 
  随后,9月15日,工信部对网友提出的“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卡的的推广计划?”一问题作出了回应。工信部表示,“目前,相关单位正在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以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将扩大eSIM技术的应用范围。”
 
  此外,小米紧随其后,在海外市场推出了首款eSIM机型小米12T Pro国际版。
 
  不需要手机开卡槽,直接集成在手机内部的eSIM卡到底是什么来路?又有什么优势?未来真的会完全取代实体SIM卡吗?
 
  何为eSIM?
 
  早在2016年,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协会就已经发布了智能手机eSIM规范,这也被认为是eSIM卡正式诞生的标志。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简单来说,eSIM卡其实就是电子化的SIM卡,它是一个数据文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到移动终端,其功能上与普通SIM卡无异,有了它,各种电子产品就能连接上网、接播电话、发短信等。
 
  eSIM卡的出现,最早也是由苹果发明的。2011年,苹果公司就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2014年,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带到了实际产品中。2017年,苹果在iPhone XS中加入了对eSIM的支持。2021年,苹果在iphone13系列产品中,便已经在尝试推广eSIM方案了。
 
  除此之外,2017年和2018年,谷歌公司也相继推出了支持eSIM的Pixel 2和Pixel 3手机。随后,其他厂商比如华为、三星、OPPO等公司,在基于市场eSIM产品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也纷纷表示既支持普通SIM卡,也支持eSIM卡。其中,三星的Gear S2、S3,华为的HUAWEI Watch 2都均有eSIM卡版。
 
  与传统的SIM卡不同,eSIM是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体积缩小至传统SIM卡的10%,大大减少了设备上的卡片占用空间,而且eSIM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耐高温、可靠性等性能。虽然eSIM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已直接将卡号等用户信息载入了手机内部。
 
  市场应用现状如何?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使用,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朝着一体化、小型化、安全化等趋势发展,而eSIM卡因其具备体积小、安全性好、稳定性高等优势,成为了为这个万物互联时代量身打造的嵌入式集成芯片。
 
  目前,eSIM卡主要被应用在可穿戴设备、平板、PC以及其他终端上,如智能音箱、智能后视镜、POS机等,涵盖运动、家庭、医疗、娱乐、教育等各类应用场景。
 
  2018年,中国联通宣布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武汉等7个城市中先后开展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而苹果eSIM智能手表Apple Watch 3成为首款支持该业务的终端产品。
 
  同年,中国电信也在7个城市中开展了相同业务,并可支持4款智能穿戴设备;中移物联也正式推出智能物联China Mobile Inside计划,同时发布国内首款eSIM芯片,提供“芯片+eSIM+连接服务”。2019年,中国移动也开启对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的试运行。
 
  除此之外,在当前物联网空前发展的背景下,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长连接等各方面优势进一步显现,eSIM卡的市场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从各种可穿戴设备,到人体监控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也相继发展起来。
 
  据Counterpoint预测,到2025年,eSIM设备的全年出货量将达到60亿的规模。其中,手机端eSIM出货设备将占到45%。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可否认,eSIM的确带来诸多方面的好处,在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应用上也越来越加广泛,但为何还迟迟未攻下手机市场?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集成度不断提升,零部件精密度越来越高,机身内部空间更是寸金寸土。从原始的SIM卡、Mini-SIM卡、Micro-SIM卡,再到Nano-SIM卡,手机卡的尺寸越来越小,甚至未来可能走向“隐形”,其最终形态有可能就是eSIM。
 
  但智能手机要从实体SIM卡走向eSIM卡,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其限制因素包括但不局限于安全方面管控风险较大、消费者对eSIM卡的认可度低、运营商的积极性较低等。
 
  一方面,比起SIM卡,eSIM卡在信息安全方面管控风险较大。我们都知道eSIM的优势之一就是“空中写卡”,用户在发送请求后获得运营商的授权即可直接使用。但是在实名认证的环节,我们无法保证eSIM卡在数据传输收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从而增加防电信诈骗和实名监管的难度。
 
  另一方面,eSIM手机端的核心挑战是运营商互联互通。使用SIM卡,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粘性度和依赖性较高,运营商通过与用户签订“合约”来获得长期的利益。但如果使用eSIM,用户则可以在各个运营商之间随意切换,加大了维系用户的难度,打破了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原有的平衡,运营商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会因此而被瓦解。
 
  不仅如此,使用eSIM的用户自由切换运营商,大幅度加大了运营商的管理成本。eSIM技术的运用,进一步要求了运营商要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容,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数据库扩容、网络改造,重新设计运营流程和计费模式等。
 
  另外,虽然eSIM技术发展带来了自由和便利,但消费者若使用eSIM,还需要承担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而对于手机厂商而言,虽然eSIM减少了设备的占用空间,但同时也需要花费更多的开发成本去适应eSIM的发展。
 
  由此可见,eSIM要想真正地运用到智能手机当中,并且得到普及与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是不大可能实现的。
 
  写在最后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各事物彼此之间相互连接,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而eSIM作为这一发,对于智能手机中运用eSIM卡并在国内得到普及使用,涉及了诸多因素和各方利益之间的牵扯,如何平衡和发展是其中最大的变数。
 
  总归而言,eSIM卡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而它既然能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就不会无故退场。但目前看来,国内智能手机若要普及eSIM卡,还需要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各角色的重新塑造和分配,拓展新的服务模式,才能做出新的改变。因此,惟有理性、有序地推进才是正解。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