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公布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第一批国家标准,包括《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术语》、《信息技术 计算机视觉 术语》。以标准化支撑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规范和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等,是优化行业市场环境,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稳定良好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逐步加深,“人工智能+”的产业链打造也不断受到业内关注,同时智能驾驶、智能语音和图像识别等诸多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却已影响到技术应用和产业链条打造,成为行业痛点。
8月4日,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五部门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不久前,人工智能领域首部省级地方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10月1日起施行,首部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通过立法明确人工智能概念和产业边界,同时破解人工智能产品落地难问题,更好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10月14日,《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术语》、《信息技术 计算机视觉 术语》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这也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布的第一批国家标准。
具体来看,《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是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会执行 。该标准适用于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对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以及行业应用标准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术语》界定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常用术语及定义,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概念的理解和信息交流,以及科研、教学和应用,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研制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人工智能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术语标准的研制工作,切实起到规范行业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 计算机视觉 术语》界定了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计算机视觉概念的理解和信息交流。该标准主要解决计算机视觉相关研究、技术应用、产品推广过程中的用语规范等问题,对计算机视觉标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工智能领域频频获得政策支持,AI技术落地的环境愈发良好,产业智能化趋势也将愈发强劲。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笔者相信,随着更多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的不断落地,将推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