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地下工程及隧道规模的逐年增加,地下工程及隧道建设理念与水平的提升,绿色、安全、节能趋势愈加突出。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等来推动地下工程与隧道的精准发展势在必行,地下工程及隧道发展迎来了重 要发展机遇与重大挑战。
《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印发
规划城市轨道地下站点480座
近日,《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该规划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多线换乘(枢纽)站点为节点,形成“一核、一网、六片”的空间结构。其中,规划城市轨道地下线路48条、城市轨道地下站点480座;规划19条山岭隧道、规划25条水下隧道;规划15座地下污水处理设施、22座地下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和环卫停车场等。
本次规划范围为广州市域7434 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 年。《规划》基于底线管控要求,根据自然、环境、人文和建设四大类评估要素,将地下空间划分为适宜建设区(I)、适宜建设区(II)、一般适宜建设区(I)、一般适宜建设区(II)和不适宜建设区。
规划结构方面,根据在编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合地下空间需求,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多线换乘(枢纽)站点为节点,形成“一核、一网、六片”的空间结构。
隧道与地下工程水灾害防治成重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国务院批复了《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全面排查城市道路、桥涵及人行地道等设施病害隐患,按照“一处一案”原则,科学制定修复重建方案。开展低洼易涝路段内涝综合整治,确保城市道路排水“高水高排、 低水低排、客水外排”。开展城市隧道内涝风险评估,完善城市隧道报警、消防、容灾抗毁通信等应急配套设施,增设防水淹设施、 疏散逃生通道和指示标志。
抓紧修复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受损线站、场段、列车、设备等,强化排挡水、应急避险和应急通信设施建设,完善落实极端天气等应急响应机制,结合位置地形等因素研究适当提升防洪防涝技术标准。统筹做好地铁运营线路、在建工程和地下物业排水防涝设施衔接,强化在建工程连通口封堵。推动地下物业连通口、市政排水管网与地铁防淹能力匹配。
地下工程与隧道技术应用研讨会将举办
一方面,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美好期许。另一方面,如郑州地铁5号线雨水倒灌悲剧的发生,则暴露出了一些我国在城市治理中的缺位和短板,也使业内开始反思地下工程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等方面存在的阶段性割裂、系统性缺失等问题。多位该领域的专家们表示,地下工程在防灾减灾标准、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亟待提升。
为推动国内地下工程与隧道建设技术的蓬勃发展,切实提升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隧道项目的建设能力,加快国内地下工程与隧道领域新技术、新智能、新装备的普及与应用,促进我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由城市交通网发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主办,山东轨道交通学会、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铁路(轨道)分会、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晟格会展(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2地下工程与隧道技术应用研讨会”将于2022年11月23日—24日在南京举办。会议将围绕地下工程与隧道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创新方法、未来发展趋势等主题,探讨“双碳”背景下隧道及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新技术与管理进步。
热门议题:
拟邀嘉宾:
论坛举办期间,还将同步举办2022 ARTS 国际先进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
此次展会的展品涵盖车辆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车辆内饰、轨道安防技术及设备、轨道交通供电及新能源、轨道交通车辆应用材料、智慧轨道交通及通信信号、隧道及地下工程、工务养护等,是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展示和交流产品及技术的较佳平台。展会同期还将举办数十场专业主题活动及高峰论坛,届时将有上百位行业专家共同探索分析市场热点,近千位上下游客户齐聚一堂,展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最新产品、顶尖技术和解决方案。
立即报名参展
国际轨道交通展作为一个的品牌旗舰展会,展览空间及名额非常有限,锁定商机,预定从速!
(本文系2022地下工程与隧道技术应用研讨会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