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河河南段塔高之最!全国首座无纵筋钢混组合塔成功封顶

黄河河南段塔高之最!全国首座无纵筋钢混组合塔成功封顶

2023-08-18 15:52:51来源:河南省国资委 关键词:桥梁施工工程机械阅读量:20485

导读:特大桥主墩于2021年9月首根桩基开钻,2022年7月11日开始首节钢壳吊装,主塔在全国首次采用无纵筋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度182米,是河南省黄河上塔高之最,主塔外形以商代青铜“酒樽”入型,寓意“礼敬黄河、礼献中原”。
  8月16日上午,在位于中牟县辛庄村北的安罗高速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随着上横梁重达37.8吨的最后一个节段顺利吊装,历时700余昼夜连续奋战,大桥高达182米的主塔提前半个月封顶,主塔“中国樽”造型呈现,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桥主梁施工正式拉开序幕。
 
  特大桥主墩于2021年9月首根桩基开钻,2022年7月11日开始首节钢壳吊装,主塔在全国首次采用无纵筋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度182米,是河南省黄河上塔高之最,主塔外形以商代青铜“酒樽”入型,寓意“礼敬黄河、礼献中原”。
 
  “主塔共分36个节段,采用‘装配化’施工工艺逐节段安装。”项目经理说,主塔取消纵向钢筋,解决了钢壳节段安装过程纵筋连接的穿筋精度控制难度大、耗时长等问题,约5天完成一个节段安装,施工功效较钢筋混凝土塔提升约50%,较带纵筋钢壳塔提升约20%,实现快速装配化施工。
 
  据了解,黄河特大桥穿越黄河湿地保护区,地质条件差、环保要求高。项目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原则,主塔采用全国首创的无纵筋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可减轻桥梁上部结构自重,减少下部基础规模和对黄河河床的开挖;在制造上采用 “一桥两地”新产业模式,依托专业钢结构制造基地完成标准构件预加工后,通过公路运输至现场完成组拼吊装,可实现快速装配化施工,同时减少现场制造钢结构的建厂投入,避免现场施工对黄河造成污染。
 
  “主塔施工属于高空作业,安全风险较大,结合本项目索塔结构形式、功能需求,设计专用轻型液压爬架作为施工平台,极大提高了施工便捷性、安全性。”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黄河上的塔高之最离不开“黑科技”的加持。比如钢结构加工使用数控切割设备、板单元数控矫正机床、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温控涂装生产线等先进设备;研制钢壳立位组拼胎架、可拆卸扁担梁等装置;测量定位采用徕卡高精度全站仪MS60测量机器人,自动捕捉棱镜和自动照准功能,降低观测误差,确保钢结构预制、组拼、吊装全过程毫米级误差控制。
 
  “黄河特大桥主塔结构形式为全国首创,是智慧建造、绿色建造、工厂化加工、装配化施工的一次创新探索,是工业化建造的一次具体实践,为我国长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积累了重要实践经验。”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河南交通投资集团作为省内重大交通项目投融资主体,共承担高速公路“13445工程”建设项目56个,总里程3450公里,总投资4824亿元。2023年正在推进建设项目43个,总里程2548公里,总投资3900亿元。上半年,该集团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519亿元,为年度计划990亿元的52.4%,顺利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为河南省稳增长、拼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安罗高速原阳至郑州段项目是河南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家公路网北京至武汉高速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16条南北纵向通道中安罗高速跨黄河咽喉要道,其中黄河特大桥全长15.223公里,钢结构用量达22万吨,是黄河上最长、内陆地区钢结构用量最大的公路桥梁。
 
  “黄河特大桥结构型式新、施工工艺复杂,在全国首次采用超长钻孔桩分布式桩基后压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性能,缩减桩长;建设了省内首个智慧化桥面预制板生产线,实现了梁板全预制周期的智能化生产,在集团建设项目中作了很好的示范,数字化管理更走在集团建设项目前列。”河南交通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安罗高速原阳至郑州段项目建成通车后,将成为郑州第二绕城东环线,同时在京港澳和大广高速之间形成新的纵向通道,对促进郑州、开封、新乡等沿黄城市群互联互通,加强中原城市群与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融合,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