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研发,微软正在逐步推出一项技术。微软提出将数据储存在仅如杯垫大小的玻璃板上,以提高其存储数据的寿命,增加可持续性。
微软研究院与其云计算部门Microsoft Azure正在合作进行名为“Silica”的项目,旨在将数据存储技术从磁性存储过渡到玻璃储存。相较于传统的硬盘或磁带等磁性存储方式,采用玻璃存储可以使微软的数据储存长达数千年,而传统磁性存储只有五到十年的寿命,这意味着需要定期将数据复制到新存储介质上。微软指出,考虑到每日产生的庞大数据量,那些失去效能的存储硬件的废弃造成的污染对地球环境不利,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为玻璃出色的耐用性、防火性与使用寿命,它成为了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数据存储选择。一块微小的玻璃板就可以容纳多TB的数据,足够储存175万首歌曲或13年的音乐。一旦数据储存在其中,玻璃内的信息将永不改变,彻底固封。
微软的云计算部门Azure拥有众多数据中心用于云服务,如果成功落实玻璃数据存储,将大幅降低数据迁移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该公司表示,等量的数据存储在玻璃板上会极大的节省硬件配置空间,毕竟一小块玻璃板比起厚重的数据硬盘要小的多。
微软指出,尽管玻璃存储尚未准备好大规模推广,但因其具备耐用性和成本效益,它被视为一项前景光明的可持续解决方案。最初将数据嵌入玻璃板上的开发过程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随后持续的维护成本“微乎其微”。只需要将这些玻璃数据储器存放在无需电力的库中。当需要时,
机器人会爬上货架取回,以便后续导入操作。
项目Silica 的研究总监曾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透露过玻璃数据存储的实现方式。文章中提出,数据储存在玻璃中经过四个步骤:首先使用超快飞秒激光进行写入,然后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显微镜进行读取,解码,最终将数据存储在玻璃板中。
在早期阶段,由于激光写入效能低下,即使成功写入,微软玻璃存储的效率方面也不尽人意。然而,通过项目技术团队对该过程的精心改良,进行了技术升级迭代,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障碍。如今,他们可以在单块玻璃板上存储数TB的数据,其保存寿命长达惊人的10,000年。形象地说,每块玻璃板可以容纳大约3,500部电影,这意味着这个微小的玻璃板可以连续播放电影超过半年而不重复。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玻璃来进行数据存储并非一项崭新的概念。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那时摄像机照片底片常常储存在玻璃板上。相较于更为传统的薄膜存储,玻璃板弯曲的可能性较小。在20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不易碎的存储方法的普及,玻璃存储底片的方式逐渐消失。
在如今,微软提出了玻璃存储新的应用模式,重新引入了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概念,并将应用于现代数据存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