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资讯

头条号

最新原创观点

百家号


资讯中心

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欢呼后,全固态仍道阻且长

2024-05-23 11:13:44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22842

分享:
导读:目前业内不少厂商在“固态电池”的概念上打起了“哑谜”,其实际发布或上车的电池产品为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但对外口径却一致统一为“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似乎“好事将近”。
 
  5月17日,盖世汽车注意到,固态电池概念股午后走高,其中国轩高科涨停,当日收盘其股价涨幅达到10.02%,报20.42元,市值364.65亿元。此外,珠海冠宇、当升科技、华正新材、杉杉股份等跟涨。
 
  消息面上,同日,国轩高科发布了全固态金石电池。据悉,该款金石电池采用全固态技术,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比主流三元锂电池提升40%以上。
 
  国轩高科涨停背后,电池从“半固态”走向“全固态”
 
  为何一款电池能让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走高?资本市场的兴奋度是否有些夸张?
 
  实则不然。
 
  一直以来,固态电池的故事,无数企业都讲了很久,但是大多数都讲得很模糊,尤其是概念区别的问题。
 
  据悉,根据电解质的不同,电池可以分为液态(25wt%)、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和全固态(0wt%)四大类。其中,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统称为固态电池,而全固态电池则为固态电池的高级技术形态。
 
  但事实却是,盖世汽车观察到,目前业内不少厂商在“固态电池”的概念上打起了“哑谜”,其实际发布或上车的电池产品为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但对外口径却一致统一为“固态电池”。
 
  这本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大众的误解,即误认为固态电池便为全固态电池,毕竟相较于半固态和准固态电池,业内对全固态电池的认知度显然更高。
 
  上述典型案例,便是近期上市的智己L6宣布首搭固态电池。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不少关注,要知道,从技术角度看,固态电池的出现将会彻底改变现有纯电汽车市场,让新能源时代正式到来。
 
  然而事实却是,经多方业内人士论证分析,智己L6首搭的并非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而是半固态电池。
 
  国轩高科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表示:“国内厂商的固态电池产品半固态居多,很多企业觉得全固态太难了,就从液态电池做到半固态电池,再看看能不能做到全固态电池。”
 
  扎堆26、27年?商业化现实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少企业在固态电池的概念上试图“混淆视听”,但对于已经发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却是一致的保守。
 
  甚至对于目前已经明确发布产品确实为全固态电池的厂商而言,其也对产品具体量产时间十分低调。
 
  比如4月份,宁德时代首次公布全固态电池研发和量产时间表。
 
  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2027年,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机会很大,但受成本等因素制约,大规模生产尚不能实现。”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曾坦言:全固态电池距离商品化还很远。
 
  根据盖世汽车观察,目前国内明确表示推出全固态电池的厂商,大多数将量产时间定为2026年、2027年左右。
 
  同在4月,广汽集团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并表示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昊铂车型。
 
  无独有偶,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也表示,该公司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上车实验,如果测试顺利,随着产业链逐步建立,预计在2030年实现量产。
 
  此外,他还补充称,由于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量产还存在较多风险,上述时间表相对保守。
 
  对于日系企业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的消息,潘瑞军表示:“2026年上市实验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批量生产取决于产业链,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产业链建起来,因为很多原材料是要从中国过去的,很多设备要从中国过去,所以基于他们前期这么多年的研发,我相信2026年装车实验概率比较大,但是产业链要建起来,如果没有‘中国玩家’在里面,可能困难比较大。”
 
  根据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目前我国是电池发展的领先国家,就算全固态电池2030年能产业化,要想替代液态锂离子电池50%市场份额也需要20到30年。”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国内外三家固态电池企业迎来重大新进展 2024-06-14 11:01:31
此次Factorial向梅赛德斯-奔驰交付的B样品,目前尚未可知其他汽车OEM是否也同样收到了B样品。
发展大势!我国去年电池相关新增企业首破30万 2024-06-04 10:44:21
目前,我国固态电池采用的是“先半固后全固,逐级突破”的发展路径,产业链与传统锂电池大致相似。
狂砸60亿元!我国政府牵头全固态电池研发 2024-05-30 08:52:02
我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产品商城 更多


关于我们|本站服务|会员服务|商站通服务|旗下网站|友情链接|产品分类浏览|意见反馈|兴旺通|频道

智能制造网 -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gk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客服热线:0571-87756395采购热线:0571-87759926媒体合作:0571-89719789

客服部:采购部:编辑部:展会合作:市场一组:市场二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