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资讯

头条号

最新原创观点

百家号


资讯中心

全球近半顶尖AI人才来自中国,如何才能发挥出优势

2024-05-24 10:07:20来源:TechWeb.com.cn 阅读量:20945

分享:
导读:《全球AI人才追踪报告》显示,2022年,在美国的机构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基于本科学位)占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前20%)的75%。
  5月24日消息,上周,关于“微软中国区Azure人工智能团队将集体打包去海外”的消息引起国内社交媒体上的热烈讨论。
 
  也是在上周,OpenAI发布能力最强大模型GPT-4o后,GPT-4o关键团队成员被扒出。17位团队成员中,有6人是华人,本科分别来自清华、北大、上交、中科大等。
 
  惊人巧合的是,6/17这一比例(约35%),与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内部智库MacroPolo今年发布的《全球AI人才追踪报告》中“就职美国机构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前20%)的主要原籍国”中国籍比例(38%)几乎一致。
 
  从出身的本科院校来看,2022年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47%)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如同微软中国团队的员工一样,去美国,还是在中国发展?已是当前很多人工智能人才需要直面的选择。
 
  全球近一半顶尖AI人才来自中国
 
  《全球AI人才追踪报告》显示,2022年,在美国的机构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基于本科学位)占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前20%)的75%。
 
  其中,原籍国是中国的人才占比(38%)甚至超过了原籍国是美国(37%)的比例。
 
  而在2019年,这一比例还只是27%(原籍国中国) VS 31%(原籍国美国)。
 
  报告显示,全球前2%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原籍国是中国的占比从2019年的10%,增长到2022年的26%,仅低于美国(2022年为28%)。
 
  范围再放宽一些,全球前20%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原籍国是中国的人才占比进一步扩大,2022年达到47%,远远超过原籍国是美国的18%。
 
  也就是说,2022年,全球前20%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有近一半(47%)是来自中国。
 
  人才成AI竞争关键
 
  人才确实能影响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发展。
 
  以全球最火的AI公司Open AI为例,其推出的明星AI产品ChatGPT与多项关键技术相关,包括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人类反馈强化学习)、GPT1、GPT2、 GPT3、CodeX、InstructGPT、webGPT等。Open AI技术团队人员大多就是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者或是相关论文的作者。
 
  被称为Open AI最大竞争对手的Anthropic,是由前OpenAI研究人员达里奥·阿莫代和丹妮拉·阿莫代兄妹创立。在ChatGPT推出不久,Anthropic就发布了首款类似于 ChatGPT的 AI 助手,名为“Claude”。此后Anthropic陆续推出的Claude系列大模型一直也能与GPT们分庭抗礼。
 
  可见,对于大模型公司来说,有了人才,相关产品就能立马被复刻甚至超越。大模型公司产品之间的竞争,本质上落到了顶尖人工智能人才的竞争上。
 
  各大人工智能公司早就因为抢夺顶尖AI人才而大打出手。
 
  有外媒就透露,OpenAI CEO奥特曼、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等人甚至都亲自下场打电话招募重要AI员工,为了留住人才加薪加福利。
 
  见过大世面的科技圈大佬马斯克都曾发出感慨:AI的人才争夺战是我见过最疯狂的!
 
  当然,人才争夺战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国内大模型“黑马”零一万物的模型训练负责人黄文灝博士透露,零一万物成立之初就非常关注高水平人才的招聘,“我们是国内少数或者唯一一家,从海外吸引包括谷歌、微软在内的高水平算法人才回国加入我们一块去一起做AGI的公司。”
 
  黄文灝认为,大模型中人才作用被放大,一个公司的上限=人才质量×算力。大模型算法团队一般就是十到二十个人,但是他们后面会用几万张卡,这些人的能力被后面几万张卡放大很多。
 
  零一万物之所以成立仅一年,旗下大模型Yi-Large就能与GPT4o并列LMSYS盲测中文榜第一,与“人才”攸关。
 
  中国培养了最多的顶尖本科AI人才,近半去了海外
 
  《全球AI人才追踪报告》显示,从出身的本科院校来看,2022年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47%)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比3年前大幅增长。
 
  促成这一增长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加大投入。
 
  根据国家相关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专业(STEM)毕业生的数量超500万,全球领先。
 
  美国乔治敦大学分析指出,中国高校的STEM博士毕业生数量10年来明显增长,预计到2025年其规模将达到美国的约2倍。
 
  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TOP25榜单中,2019年中国仅有2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榜;到了2022年,已有6家大学和企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为)上榜,不过还是远不及美国18家上榜。
 
  从出身的本科院校来看,尽管中国培养了最多的顶尖AI人才,但是他们在中国的顶尖高校本科毕业后至少有一半赴海外深造,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然后加入当地的创新型公司。
 
  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显示,美国依然是中国留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2022/23学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占美国高等院校国际学生的27.4%。选择STEM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比例持续上升,到2020/21学年该比例超过60%,在2022/23学年达到了62.5%。
 
  新东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也显示,从连续五年的调研数据来看,意向留学人群期望的职业一项上,金融行业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对教育与计算机行业的关注度上升。
 
  目前,美国仍是顶尖人工智能人才首选工作地。美国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人才(前2%)的主要聚集地,占57%,也是60%顶级人工智能机构的所在地。
 
  留住人才的挑战
 
  2022年,全球有42%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赴海外工作,相较于2019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选择留在了自己的祖国。
 
  如何留住顶尖AI人才,已经成为小到企业、大到国家层面的竞争。
 
  以中美市场为例,高薪仍然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必备项。
 
  在中国市场,根据拉勾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1月-5月,AI领域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工程师,平均招聘月薪均超过20k以上,其中AIGC算法工程师平均招聘月薪最高,达41796元。从求职端来看,用户的薪资范围主要主要集中在1-3万元之间,其中有4%的用户月薪超过5万元。
 
  在美国市场,企业更是砸下重金求人才。根据 Adzuna 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AI岗位平均年薪14.6 万美元(约105万元人民币)。
 
  薪酬谈判公司Rora Research曝光的信息显示,创业公司砸重金求才,OpenAI提供的年薪高达86.5万美元(约625万元人民币),底薪为66.5万美元,薪资增幅可达30%。大厂方面也不遑多让,亚马逊提供71.9万美元的年薪,薪酬谈判增幅高达38%。
 
  对比薪资情况来看,尽管中国市场AI人才的薪资水平远超国内行业平均值,但是和美国等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相比,并不占优势。
 
  除了各国薪酬待遇不同外,两国AI产业发展也有很大差异。在美国,卷论文是AI人才凸显行业地位的重要方式,在中国,更多人才关注将AI更好的进行应用、更有效商业化。
 
  根据CB Insights的统计,2023年美国AI初创企业的融资额占全球总额的大部分(46%),而中国AI创业企业的融资额相对较少。这种资金差距可能影响了中国AI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和进展,这也能理解为何中国AI企业要更关注应用和商业化这类“自身造血”问题。
 
  尽管中国AI企业给人才的钱不如美国企业给的多、中国AI企业本身能融到的钱也没有美国企业多,同时中国AI企业还面临算力卡脖子等发展问题。中国AI企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但是这些压力也迫使中国AI人才发掘新的突破。
 
  在谈及两国AI人才的差别时,创新工场董事长、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向TechWeb表示:“如果说美国人才有没有独特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从我写的《AI·未来 》这本书之后,我一直都坚持美国是做突破性科研、培养创造力特别强的一批科学家,在这方面在全世界是没有对手的。但是在同一本书里我也说了,中国人的聪明、勤奋、努力是不容忽视的。”
 
  李开复以零一万物团队打造的Yi-Large模型登顶最新的LMSYS盲测中文榜单为例谈到:“我们用一年时间,把落后美国顶尖模型7-10年的差距,降低到只有6个月差距,就验证了做好一个模型绝对不只是看你多能写论文,多能发明新的东西。先做或后做,做得最好的才是最强的。虽然Google搜索比雅虎晚做很多,但是现在两者完全没得比。”
 
  李开复认为,“后发有后发的优势”,但同时我们特别尊敬美国AI人才的这些创造性,他们的论文我们每一篇都会仔细阅读,我们跟他们有很多学习的地方。“但是比执行力,比做出一个很好的体验,做比产品,比商业模式,我觉得我们强于美国公司。”
 
  事实上,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对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就业的吸引力在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才投身于国内产业。
 
  MacroPolo的报告就显示,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前 20%)就职的主要国家中,2019年中国占比11%,2022年该比例已增长至28%。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4500家。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正不断增长,更多中国AI人才投身于国内产业也将不足为奇。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一周热点汇总:人工智能成功押中了“人工智能” 2024-06-11 09:44:30
人工智能龙头股英伟达股价大涨5%,刷新历史新高,市值达到30120.24亿美元,超越苹果,仅次于微软(目前市值3.1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成为全球第13大富豪,净资产达1061亿美元......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发布《人工智能企业评估规范》 2024-06-09 09:59:25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批准发布《人工智能企业评估规范》 团体标准,自2024年6月1日起实施。
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若干措施 2024-06-07 10:54:00
《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明确,到2025年,全省算力规模超过40EFLOPS,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产品商城 更多


关于我们|本站服务|会员服务|商站通服务|旗下网站|友情链接|产品分类浏览|意见反馈|兴旺通|频道

智能制造网 -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gk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客服热线:0571-87756395采购热线:0571-87759926媒体合作:0571-89719789

客服部:采购部:编辑部:展会合作:市场一组:市场二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