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亿光伏巨头终止50亿收购案,发生了什么?

千亿光伏巨头终止50亿收购案,发生了什么?

2025-02-18 15:19:41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关键词:光伏组件储能阅读量:22015

导读:通威股份计划通过“两步走”策略完成控股:首先由润阳股份间接股东江苏悦达集团增资10亿元,随后通威再通过现金增资及股权收购完成控股。
  日前,全球光伏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对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润阳股份”)的意向性增资。此次收购计划的终止,标志着这场备受瞩目的光伏行业并购案已正式宣告流产。
 
  早在半年前,2024年8月,通威股份宣布拟以不超过50亿元收购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后者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这一交易因金额巨大被称为光伏行业“史上最大并购案”,引发市场对行业整合的强烈预期。
 
  根据此前协议,通威股份计划通过“两步走”策略完成控股:首先由润阳股份间接股东江苏悦达集团增资10亿元,随后通威再通过现金增资及股权收购完成控股。交易核心目标是整合润阳股份在泰国、越南等地的海外产能及美国市场渠道,强化通威的全球化布局。
 
  然而,2024年11月,润阳股份被曝泰国工厂停产,叠加与天合光能的专利诉讼纠纷,其估值及交易风险引发质疑。尽管双方持续磋商,但2025年2月14日,通威股份公告称“部分商务条款未能达成一致”,最终终止交易。
 
  润阳风险暴露部分条款分歧
 
  根据公告透露,通威股份与润阳股份的收购交易存在核心分歧,虽未具体公开,但业内普遍认为与润阳股份的资产质量及行业下行压力有关。
 
  其一,商务条款分歧:通威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尽管双方进行了多轮沟通,但在关键商务条款(其中可能包括定价、责任分担等)上难以达成一致。
 
  其二,标的公司风险暴露:润阳股份2024年电池片出货量跌出全球前五,且面临泰国产能停产、美国市场面临专利诉讼等风险,其海外渠道优势被削弱。同时,润阳近几年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5%以上(2023年为78.8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叠加IPO失利,财务压力显著。此外,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如PERC向TOPCon转型),润阳大量PERC产能需技改,进一步降低其资产吸引力。上述风险可能会影响通威股份对其的估值和整合预期。
 
  其三,行业寒冬下的战略调整2024年,光伏行业正面临周期性低谷,市场环境严峻。多晶硅价格经历剧烈下滑,导致行业内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境地。通威股份预计其全年净亏损将达到70亿至75亿元,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以遏制财务恶化。在此背景下,收购高负债企业无疑可能进一步加重其财务负担。
 
  综合考量多种风险因素,通威股份决定终止对润阳的巨额收购计划,这一决策体现了公司在当前形势下的理性与审慎,无疑是明智之举。
 
  千亿光伏巨头与“失意者”的碰撞
 
  资料显示,通威股份是全球多晶硅及电池片龙头,总市值近1000亿元。近年加速垂直一体化,2024年多晶硅产能超90万吨,电池片产能157GW,组件产能约93GW。公司规划在2024-2026年间,将高纯晶硅产能提升至80-100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提升至130-150GW,组件产能提升至80-100GW。
 
  然而,在业绩方面,其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8.7%,净亏损达40亿元,全年预计亏损70亿至75亿元,主要受产品价格下跌和资产减值影响。
 
  另一方面,润阳股份业务涉及多个光伏产业链环节,但目前面临海外工厂停产、专利诉讼及IPO募资失败等困境,导致其估值缩水。尽管如此,润阳仍具备多晶硅产能超13万吨及电池片产能57GW(含待技改25GW PERC产线)。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通威终止了对润阳的收购,但双方拟就润阳旗下内蒙古、宁夏的13万吨多晶硅产能展开经营合作,通威或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持。此举既可规避并购风险,又能利用通威的行业优势提升产能效率。
 
  光伏兼并重组为何难落地?
 
  当前,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及融资成本高企三重压力,头部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超70%,并购意愿低迷。
 
  通威与润阳的并购交易终止,凸显了光伏行业整合面临的现实困境:优质标的稀缺,而劣势资产则成为了企业的“包袱”。此次并购案的流产,既是双方商业博弈的结果,亦是光伏行业周期调整的缩影。
 
  未来,行业出清或更多依赖技术升级与产能协同,而非资本并购。双方能否通过合作破局,仍需时间检验。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