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回首软磁材料百年发展史,能否续写科技传奇

回首软磁材料百年发展史,能否续写科技传奇

2025-03-24 14:02:15来源:电子变压器与电感网 陈泽香 关键词:软磁材料阅读量:21610

导读:软磁材料的发展发轫于金属软磁材料,其演进历史已逾百年。复盘往昔,在铁氧体尚未崭露头角之际,金属软磁材料在电力、电子、通信领域独领风骚。磁粉芯内部独具特色的分布气隙结构,使其在磁化时具备强大的能量蓄积能力。
  在电子工业领域,软磁材料作为关键的基础功能材料,深度嵌入电力、电子、通信等诸多核心环节,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幕后功臣,下面,就让我们回溯时光,探寻软磁材料的发展之路。
 
  一、金属软磁材料:早期奠基与发展
 
  软磁材料的发展发轫于金属软磁材料,其演进历史已逾百年。
 
  1921年,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实现重大突破,将电解铁粉压制为磁粉芯,并成功应用于电话线路加感线圈。
 
  1925年,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发明了羰基铁粉,如今该材料已与一体成型电感技术紧密融合,为后续进阶筑牢了根基。
 
  1935年,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地山本等人开发出了铁硅铝合金Sendust,进一步扩充了金属软磁材料的 “家族成员”。
 
  194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了铁镍钼合金MPP,也称超坡莫合金,凭借低损耗特性,虽成本不菲,但在航空等高端领域站稳脚跟,发挥关键作用。
 
  随后,1949年美国Magnetics公司(美磁)创立,1951年,美国Micromrtals公司接踵而至,众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推动金属软磁材料行业逐步走向规模化。
 
  20世纪60年代,基于国防需求,中国开启金属磁粉芯的研制征程,为全球金属软磁材料研发注入新动能。
 
  踏入 20 世纪 80 年代,金属磁粉芯迎来产业化曙光。它广泛渗透于功率因数校正电感、输出滤波电感、谐振电感、EMI 电感以及反激变换器主变压器磁心等关键部位,成为保障电子设备稳定运行的中流砥柱。
 
  二、软磁材料的变革:从金属磁粉芯到铁氧体再到非晶纳米晶
 
  复盘往昔,在铁氧体尚未崭露头角之际,金属软磁材料在电力、电子、通信领域独领风骚。磁粉芯内部独具特色的分布气隙结构,使其在磁化时具备强大的能量蓄积能力。它虽磁导率相对不高,却凭借出色的线性度、高饱和磁通密度以及宽广的工作频率范围崭露头角,电力工业中的变压器、电机等关键设备至今仍大量倚重铁硅合金等金属软磁材料。
 
  然而,金属软磁材料低电阻率的 “先天不足”,引发趋肤效应与涡流损耗,极大限制了其在高频段的拓展空间。
 
  时针拨回至1935年,铁氧体软磁材料最早由荷兰菲利普实验室Snock研制成功。
 
  20 世纪 40 年代,软磁铁氧体从实验室成功迈向工业生产,金属软磁材料慢慢退出应用市场,仅局限于某些特殊的应用。
 
  此后在20世纪50-90年代,铁氧体大放光芒,主导软磁行业走向。彼时,依据不同应用诉求,软磁材料以追求高磁导率与低损耗为导向,鉴于矫顽力与晶粒尺寸的反比关系,研发聚焦于构建均匀显微结构、增大晶粒尺寸。
 
  转折发生在 1970 年,Fe-Ni-B非晶态合金研制成功,1988年Fe-Ni-B-Nb-Cu纳米微软磁材料问世,均发现了非常优异的软磁特性。人们发现,在一定尺寸范围内,矫顽力与晶粒尺寸的六次方成正比,促使软磁材料研发改弦更张 —— 全力迈向晶粒尺寸纳米化新征程。
 
  进入90年代,非晶与纳米晶金属软磁材料逐步成为铁氧体软磁材料新的竞争对手,尽管在性价比层面暂处下风,市场份额难以对铁氧体形成颠覆性冲击,但在高技术前沿领域中它大显身手。
 
  三、结语
 
  迈入 21 世纪,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AI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服务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宛如一股澎湃动力,为软磁材料拓展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随着材料科学的持续深耕,我们有理由相信,软磁材料将不断突破性能瓶颈,通过多元复合、微观结构精细调控等创新手段,实现更高磁导率、更低损耗以及更卓越的频率适应性。届时,软磁材料不仅将进一步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更将为新兴技术的腾飞插上有力翅膀,续写电子工业领域的传奇篇章,持续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