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全国各地扬尘治理方案大盘点:科技助力降尘

全国各地扬尘治理方案大盘点:科技助力降尘

2025-04-17 09:12:37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 关键词:扬尘治理方案环境监测设备阅读量:19342

导读:扬尘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但通过科技赋能和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找到适合自己的“降尘密码”,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扬尘污染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来源于建筑工地、道路运输、裸露土地、工业排放等。它不仅导致PM10和PM2.5浓度升高,还会携带重金属、细菌等有害物质,威胁居民健康,增加呼吸道疾病风险。此外,扬尘还会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并加速建筑物、公共设施的老化,增加城市维护成本。
 
  尽管各地都在加大治理力度,但扬尘污染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污染源分布广、流动性强,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全面覆盖;其次,工地管理粗放、渣土车违规运输等问题屡禁不止;最后,部门间数据壁垒和执法协同不足,导致治理效率低下。面对这些难题,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结合科技手段和管理创新,探索出多样化的扬尘治理模式,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1. 杭州:移动监测+AI微网格,精准锁定污染源
 
  杭州市创新性地在公交车、出租车上安装移动监测设备,构建高密度监测网络,结合AI大模型实时分析数据,将主城区划分为4.8万个300米×300米的微网格,实现污染源的精准定位。该系统每小时可处理超50万组数据,溯源速度提升300%,预警准确率达95%,并通过“生态智卫”平台实现24小时闭环处置,大幅提升治理效率。
 
  2. 北京:卫星遥感+无人机,构建“天地一体”监管网
 
  北京市采用卫星遥感监测大范围扬尘污染,结合地面传感器、无人机巡查,形成立体化监测体系。同时,对工地实施“绿黄红”牌分级管理,并试点“扬尘税”政策,倒逼企业落实防尘责任。2023年,北京PM10浓度同比下降12%,重点区域降尘量减少20%,科技手段功不可没。
 
  3. 深圳:智能喷淋+物联网,打造“智慧工地”
 
  深圳市在建筑工地推广在线扬尘监测设备,数据超标时自动触发喷淋降尘,并依托“智慧工地”平台实时监控渣土车清洗、裸土覆盖等情况。政策上,要求大型工地必须安装AI视频监控,违规企业将面临征信惩戒。2023年,深圳施工扬尘投诉量下降35%,智能化管理成效显著。
 
  4. 成都:“以克论净”量化考核道路扬尘
 
  成都市引入“克/平方米”标准,每周抽检道路积尘负荷,超标路段责任单位需限期整改。同时,环卫车辆加装传感器优化洒水作业,并鼓励市民通过APP举报扬尘问题,形成“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的共治模式。2021年至2023年,成都道路扬尘达标率从78%提升至92%,精细化治理效果明显。
 
  5. 上海:渣土车电子联单,全流程可追溯
 
  上海市对渣土车实施北斗定位+载重监测,从出土、运输到消纳全程电子联单管理,防止偷倒、超载等违规行为。交通、环保、城管部门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联合执法,使渣土车扬尘投诉下降40%,违规率降至5%以下。
 
  6. 西安:“红黑榜”公示,倒逼企业自律
 
  西安市每月公布工地扬尘治理“红黑榜”,黑榜项目将被暂停施工许可并公开曝光,而红榜企业可享受信贷优惠等政策激励。这一制度实施后,工地达标率从60%大幅提升至85%,社会监督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有效推动了企业自主控尘。
 
  7、雄安新区:生态治理助力长效降尘
 
  除了监管手段,一些城市还探索生态抑尘技术。例如,雄安新区在裸露土地喷洒可降解抑尘剂,形成结壳层防风固尘,并推广草格栅、速生植被覆盖,结合海绵城市设计减少二次扬尘。这类方法不仅环保,还能长期改善土壤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展望:科技+共治,让城市更清新
 
  从各地实践来看,扬尘治理已从传统的“人防”转向“技防+共治”模式。AI监测、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大幅提升了监管精度,而政策创新、公众参与则增强了治理合力。未来,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扬尘治理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同时,跨区域联防联控、碳减排协同治理等新思路,也将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更多可能。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