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离合器COREMO E4-NA1976 蝶形刹车片 水泵制动器
俄罗斯将发射立方体纳卫星 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
该大学科学家认为,立方体纳卫星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领域,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外壳将使这类卫星变得更为廉价和普及,进一步降低卫星开发的门槛。笔者认为,未来3D打印技术或成为制造小型卫星的突破。
3D打印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结合非常强的技术,尤其适合动力设备、航空航天、汽车等产品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3D打印支出近110亿美元,2019年将增长至2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7%。到2019年,亚太、美国和西欧市场占3D打印支出比重将上升至70%,而中国将成为3D打印硬件和服务的市场。3D打印技术的持续突破,将为相关公司带来重大机遇。
3D打印技术持续突破 将为相关公司带来重大机遇
对比传统制造方式,3d打印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方面优势颇多。首先,航空航天装备关键零部件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通常较为复杂,铸造、锻造等传统制造工艺难以加工,而3d打印的加工过程则不受零件复杂程度所限;其次,航空航天装备对材料的性能和成分要求十分严苛,3d打印技术可以轻松地加工高熔点、高硬度的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且3d打印加工过程中对材料的利用相对充分,可以显著降低制造成本;再次,3d打印成型后的近件已十分接近成品要求,不需或仅需少量后续加工,可有效缩短零部件生产周期,满足航空航天产品的快速响应需求。
那么,未来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整颗卫星吗?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目前面对的问题确实还比较多,因为许多因素限制着3D打印技术在太空的发展。首先,太空真空环境、零重力以及日夜巨大温差构成了恶劣的环境障碍,这些都会影响3D打印的制造过程和终质量。大的不利之处是3D打印设备在太空的运行和维修代价高昂,其中,保证不会影响宇宙飞船运作的可靠电源就是大问题,且3D打印需要航天员参与,但航天员的人力成本非常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