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行业大事早知道,中国智能制造网“每日一评”以新潮角度带您了解行业大事、洞察市场态势、品味产业风向标,分分钟通览智能制造快讯,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4点,不见不散。
“机器换人”实则是人才筛选
春节过后,各色招聘启事扑面而来,用工荒重现。随着科技发展加速,行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从智能制造领域来说,企业忙着机器换人的同时,对于操作这些智能机器的人才亦十分紧缺。有地区开出颇吸引人的条件,欲获得更多相关人才的关注。
10大领域迎来黄金发展期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集聚现代产业人才、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会议,发布了《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显示,未来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都市消费工业等10大领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据悉,自2016年起,广州将以“绿卡”待遇、股权分配、重金奖励等政策利好,可谓下足血本支持人才引进。广州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来工作。
何处寻觅如此多的人才呢?笔者从3月1日发布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上发现,大部分入围人才来自国内重点院校。我国每年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来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本来就占少数,而其中的人才更。“机器换人”引起的变革,不仅仅在于机器换普通劳动力,其更是对人才进行筛选。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机器使用量的增加,经常会导致劳动力使用量的减少和失业人口的增加。与此同时,相对于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以“世界工厂”东莞市为例,自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该市累计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1262个,总投资达103.84亿元,估算可减少用工71253人。机器换掉普工的同时却需要维护机器的人,据东莞市松庆智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肖永祥介绍,通常这些机器需要专门编写程序的人来保养,这些相对专业的人才待遇远远超过普工。
机器与人才两不误
在“机器换人”大背景下,人才需求反而有增无减,但数量上严重供应不足。日前,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抽选48家工业企业,开展用工情况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机械制造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工情况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企业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机器换人”等方式,促进用工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用工压力。调查显示,在过去3年里,有45.8%的企业通过“机器用工”等方式减少了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
工厂实现“机器换人”的同时,需要大量既懂得工业机器人研制操作,又熟识制造企业所在行业制造工艺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就如溢达公司集团工程部总监毛志刚所说,“机器人的确能提升效率,但不能从根本上代替人。”人的素质技能完全可以后天学习培养,比机器人灵活多,机动性更强,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减缓“机器换人”的发展进度。
每年年初的用工荒现象,和大批失业人员待就业情况,为何不能协调。笔者在这里不得不问我国的教育何时能跟得上社会需要,“机器换人”普通工人就必须面临下岗吗?其实不然,普通工人亦可学习专业技能,参加相关培训教育课程,跟上机器操作节奏,培养成专业人员未尝不可。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其被时代潮流淘汰,不如付出努力紧跟节奏。而对于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学校在学历教育的同时应牢牢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职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不仅于课本知识的学习。综合来讲,“机器换人”大潮,实质上是对劳动人口进行大筛选,能力强的人才仍不至于被机器所替换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