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国标制定对RFID产业有什么好处?

国标制定对RFID产业有什么好处?

2016-04-26 08:47:46来源:RFID头条 原标题:国标制定对RFID产业有什么好处? 关键词:RFID国标阅读量:33318

导读:CQC已发放首批800/900MHz射频识别标签性能评价证书,共有5家单位的8款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获得了CQC标志认证。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近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和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促进中心实验室(简称ICC实验室)联合宣布,CQC已发放首批800/900MHz射频识别标签性能评价证书,共有5家单位的8款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获得了CQC标志认证。
  
国标制定对RFID产业有什么好处?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表示,CQC一直致力于物联网相关认证技术的研发,并承担了认监委关于物联网评价和认证的相关课题。RFID技术作为构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推出对RFID标签的性能认证,填补了国内物联网领域的认证空白,为将来开展更多的物联网相关的评价和认证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姜祁峰表示:“超高频RFID标签的使用性能一直是应用单位关心的问题,但却一直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CQC将标签性能评价纳入国家自愿性认证体系中,将有助于提升应用单位的信心,帮助应用者选择合适的标签,并提供规模使用的产品质量保证。”
  
  UHFRFID国标的制定和发布历程(非完整统计)
  
  UHFRFID国标文件之一——《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生效于2014年5月1日。该标准规定了840MHz~845MHz和920MHz~925MHz频段射频识别系统空中接口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参数以及协议工作方式,适用于840MHz~845MHz和920MHz~925MHz频段射频识别系统标签和读写器的设计、生产、测试和使用。参与国标起草的单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睿芯联科(北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中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电华大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聚星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如果要往前追溯,2006年6月9日,中国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终于发布了当时国内外业界期望已久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可惜的是,白皮书只对我国RFID技术发展提出了一些模糊的战略方向,对标准、频率等敏感问题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显然,这本白皮书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
  
  2007年4月20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发布了《800MHz/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信部无[2007]205号)(以下简称《规定))对我国UHF频段RFID无线发射设备的工作频率、发射功率、占用带宽、频率容限、邻道功率泄漏比、工作模式、杂散发射限值以及传导骚扰发射等射频指标作了详细的规定
  
  直到2013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编号为GB/T29768-2013的《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基本上完善了UHFRFID的国家标准。
  
  国标制定对RFID产业有什么好处?如何认证?
  
  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立建介绍说,“空中接口协议”是RFID的核心技术,现已发布的国标将为推进我国自主射频识别产业、加快物联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RFID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在与之相关的若干个技术分支中,市场前景好、巨头布局密的就是与新国标相同的800/900MHz频段。在这个频段,目前上已公开的核心超过600个,而其他所有频段的一般只有十几个,多不超过50个。新国标,体现了30项基于自主创新的,可以说,国外巨头如果想在中国切入市场,很难绕开这个群。虽然从国内外的数量对比来看,“30”和“600”依然差距明显,但新国标也已经为自主RFID技术和产业参与竞争拿到了相当大的话语权。
  
  在新国标实施后的第二年,2015年7月16日,CQC研发并推出了800/900MHz射频识别标签性能评价业务。该项目对设备选型、招标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业务信息如下:
  
  产品名称业务代码认证规则依据标准
  
  800/900MHz射频识别标签92013CQC92-476221-2015《800/900MHz射频识别标签性能评价实施细则》CQC9217—2015《800/900MHz射频识别标签性能评价技术规范》
  
  当年9月,CQC又发布了《800/900MHz射频识别标签性能评价实施细则》(CQC92-476221-2015),适用于840MHz-960MHz的RFID标签,认证模式为产品型式试验 获证后监督。由CQC委托检测实验室——ICC实验室开展产品检验。具体获证产品和企业信息可在CQC网站进行查询。
  
  支持国标的UHFRFID产品现状和进展怎样?
  
  “虽然国外厂家一直掌控着RFID的关键技术,布下重重阻扰和技术堡垒,但国内RFID企业并没有放弃对RFID核心技术的攻克。”江苏本能科技有限公司邹高峰告诉记者。该公司已经研发出的支持国标超高频RFID读写器,在技术指标、性能、安全加密等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ISO18000-6C读写器,获得业内的一致好评。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该公司已经将该款产品成功应用在山东省特种车辆管理领域,并成为国内将国标读写器商用的企业。邹总指出,国内在超高频自动识别技术研发上虽然滞后2-3年,但也在积极赶超,形成了一批有技术含量的和产品。此外,国标超高频RFID的市场还需加大力度培育和开拓,逐步取代ISO18000-6C标准产品。未来市场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同时面临各种机遇,国标超高频RFID的春天已经到来。
  
  而在新国标正式实施之前的2013年,业内另一家企业北京睿芯联科自主研发的符合国家创新标准的读写器芯片组与标签芯片已进入中试阶段,随后也推向市场。据悉,其符合国标/行标的读写器模块和应用产品已经应用于商务部瓶装酒追溯与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中。
  
  中兴智联的产品经理王耀东先生也对记者表示,正在推出符合自主国家标准的相关产品。王经理还指出,国标的推出是大势所趋,这有利于对国外的规避、整合民族企业的自主研发力量。
  
  随着超高频国家标准的实施,作为标准制定的核心参与单位,华大电子已经完成了超高频国标电子标签芯片的开发,为国家标准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RFID事业部总经理段昌英女士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在一些保密相关的领域或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应用中,国标产品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替代18000-6C产品。但她同时认为,仅仅将产品接口改为国标其实仍是不够的,因为无论采取哪种接口标准,传统的RFID几乎没有安全特性,因此很难避免RFID的内容被读取,或被恶意复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超高频RFID国标中提出了安全的概念。为了实现RFID的安全功能,华大电子依托于多年在智能卡芯片领域安全设计经验,在国标RFID中加入了商用密码算法SM7,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安全特性。
  
  中电华大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带安全机制的RFID产品以及配套应用系统方案的推出,能够满足对防伪、保密有需求的RFID行业应用要求,并持续开拓更多的潜在RFID应用。段总强调,相对于发展了多年的18000-6C产品,国标标准发布时间尚短,目前产业链上下游仍处于磨合和完善的过程中,许多配套产品仍是空白。这一方面对国标标准的推广造成了阻碍,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机遇,毕竟在这个空白市场上,技术者会有更大的优势。中电华大很高兴的看到已经有很多的业界厂商加入到国标产品开发的队伍中来,并很愿意与他们共同合作推动国家标准的落地,做大RFID市场。
  
  深圳远望谷通用产品开发中心总监王炜先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超高频RFID标准推出时间较早,应用较为广泛,主流厂商都有符合标准的产品,对于国标的推广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议国家在涉及信息安全的部门推广RFID国标应用,并在政策上要鼓励RFID企业做好支持国标的技术储备,不能等到项目来了才临阵磨枪。远望谷已经积极的推出了专门针对超高频RFID国家标准开发的读写产品,在用自己的行动来为国标的推广出一份力。
  
  “接过今年上海RFID世界大会的成功接力棒,今年8月18-20日,RFID行业的又一场年度盛筵——第八届深圳物联网与智慧中国博览会即将隆重登场,RFID将是本次博览会大的主角之一,有意了解UHF国标产品的企业和终端用户朋友,欢迎提前进行VIP观众的报名注册。”博览会组委会VIP观众邀约负责人付经理向记者介绍到,“我们今年的展会规模较之前将有翻倍的预期,整体展出面积已经达30,000平米,上百家的RFID企业,上千款的RFID产品,总有你感兴趣的合作对象。”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