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重重 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重重 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2016-05-04 10:17:30来源:《能源》 原标题四问光伏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十三五光伏产业规划光伏总装机阅读量:31440

导读:《十三五光伏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其中,分布式占比60%。此外,65%的光伏装机在东、中部地区。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十三五光伏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其中,分布式占比60%。此外,65%的光伏装机在东、中部地区。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重重 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然而美好愿景背后,是现实的巨大差异。根据IEA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仅仅2GW之多,在中国西部地区,一季度装机7.14GW中,大部分还以大型电站为主。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依旧任重道远。
  
  2015年中国国内光伏市场安装量
  
  4月28日,由东方日升赞助、《能源》杂志联合中科院电工所举办的中国首届“光伏技术 峰会”在北京科技会堂拉开大幕。部分专家就当下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展开了深入探讨。
  
  储能技术为何遭遇发展遇阻?
  
  分布式的核心在于微电网技术的突破,根据《十二五规划》,能源局提出30个微电网示范,然而,“十二五”结束后,微电网示范项目无一落地,究其原因,则是针对储能的支持政策迟迟难以落地,储能技术的发展缓慢。
  
  众所周知,储能技术是微电网核心技术,也是解决弃风弃光的关键技术。根据国家电网的数据显示,甘肃地区弃光严重达到60%主要是指中午2小时光照足的时间,这段时间容易超过电网负荷,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解决甘肃地区弃光根本是解决这两小时的能源存储,用化学储能技术即可解决,技术门槛并不高。
  
  但目前并没有涵盖储能技术的支持政策,现有光伏政策仅仅针对简单并网。企业通过享受并网补贴可以盈利,但增加了储能电池,成本必然提高,相应的补贴政策却不齐全,企业缺乏积极性。
  
  目前,解决西部弃光问题,国家大力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事实上,解决弃风弃光问题,采用当地消纳,当地存储也是有效途径,但在储能补贴上几乎为零。如果说微电网示范工程的立项、审批、验收都是很复杂的事情,建议仅针对“储能系统”给予补贴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假如针对储能每kWh补贴200元,储能技术必将取得突破。
  
  救光伏?还是先救救火电吧?
  
  目前,光伏与火电发电权的置换是解决光伏弃光问题的权宜之计,然而,在开展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阻力,其根本来源于火电补偿政策的不完善。
  
  按照能源局“保障性全额收购”等文件要求,十三五期间火电装机将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保护光伏还是保护火电,其背后并不单是经济、政策问题,90%是利益集团的问题。2015年,甘肃富裕电量600亿,新疆500亿,但面对全国用电量却在下滑,利益集团的矛盾更加凸显。
  
  从装机容量看,火电装机远远超过风电 光伏总装机,这结构并不正常。但现在没有火电退出补偿机制,在光伏和火电利益博弈之间,火电往往会胜出。其根本原因因为火电都是地方投资的,关系到地方的税收、就业问题。但光伏产业贡献不行。所以,在拯救光伏之前,国家需要出台火电退出机制。
  
  上网电价太高促使抢装潮?
  
  2015年,甘肃平均弃光率达30%,宁夏弃光率达20%,但依旧未能阻挡西部地区的抢装潮。
  
  蜂拥而上的装机根本原因还是高昂的内部收益率,这也衍生出来了泛滥的路条倒卖现象。据测算,在0.88元/度的上网电价下,西部电站年回报率达到20%,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回报周期,在高昂利益驱使下,西部光伏项目仍然频频落地。
  
  事实上,解决抢装也很容易。按照德国的经验,取消路条,通过公开招标,以市场化机制获得路条。
  
  另一方面,降低光伏上网电价,譬如电价由0.8元降到0.7元,将一部分资质不够的企业淘汰出具,令使企业脱颖而出。这也是促进技术进步,缓解补贴资金不足的有效手段。
  
  保障性文件是否完善?
  
  不久前,能源局制订了保障性全额收购文件,火电机组超发盈利补给可再生能源,政策一旦落实,相信可以解决80%问题。但目前还没有规定保障运行小时数,此外,发改委与能源局均公布了保障性收购文件,但仔细比较两者之间却充满矛盾,政策具体落实起来面临很大挑战。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