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为了应对物联网 ARM和英特尔开启了疯狂收购潮

为了应对物联网 ARM和英特尔开启了疯狂收购潮

2016-06-08 14:16:05来源:物联世界,原标题:为了应对物联网 ARM和英特尔开启了疯狂收购潮 关键词:物联网英特尔ARM阅读量:31783

导读:相比移动终端市场,物联网市场规模是其数十上百倍的容量,这完全是有物联网的特性决定的。
  【中国智能制造网 企业动态】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移动处理器领域失意的英特尔一直谋求翻身,只不过随着英特尔放弃凌动处理器产品线时,让我们看到了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市场无奈。不过去年英特尔将Altera(FPGA可编辑逻辑芯片企业)收入囊中表明了英特尔已经把宝压在了物联网和数据中心市场。
 
  相比移动终端市场,物联网市场规模是其数十上百倍的容量,这完全是有物联网的特性决定的。根据美国《商业内幕》旗下的BIIntelligence研究机构长达两年跟踪调查显示:到2020年将有340亿台设备接入互联网,而在2015年只有100亿台设备接入互联网。物联网设备将占到240亿台,剩下的100亿台设备为传统的计算机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与此同时,ARM在5月19日正式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英国创业公司Apical,Apical是一家的视觉影像技术处理公司,实际上很多手机厂商都在屏幕显示技术和成效效果上都在采用Apical的技术。
 
  PC时代的巨头英特尔和移动时代巨头ARM在各自领域都牢牢把持着行业头名的地位,虽然都在相互渗透,不过真正的短兵交锋终出现在了物联网行业。解决问题的步往往是认识到问题的根本,追根究底,物联网核心的问题在哪里呢?从这些问题中,笔者认为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到ARM和英特尔的战略不同之处。
 
  所谓协议和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绊脚石吗?
 
  号称是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的物联网已经被寄予了厚望,在传统互联网领域,从PC到移动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边界正在消弭,而这个过渡由于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从消费领域到工业领域甚至是农业领域,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需要慢慢的磨合以及适应。
 
  当然,具体到技术问题,物联网行业现在看起来是一团乱麻,从设备间通信协议,比如WiFi、蓝牙、NFC等等;到5G网络通信技术标准;再到操作系统平台等等,都没有达成统一。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所谓的标准协议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会共存。比如,5G通信技术将会和4G、3G时代一样,存在多网络多制式,而操作系统更是难以统一,苹果、谷歌、微软这些巨头的厮杀短时间难以分出胜负。这些较为底层的协议或者标准以及API接口完全可以进行兼容,在上层的用户体验层面达到体验的无缝统一。
 
  物联网真正的桎梏在于上层用户体验层面的技术短板,物联网高的境界就是能够帮助人类更好的管理整个社会,大到城市,小到家庭,需要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更好的以人类的思维和情感去处理人类社会的矛盾,让整个社会良性运转才是物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纠结于标准和协议问题有些本末倒置,实际应用上仍旧是空中楼阁。
 
  目前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上,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实际感知能力,拥有譬如看见(visibity)的能力;其次,还要能够快速无延迟的计算传输数据。
 
  ARM进军物联网,以感知层突围
 
  前段时间,阿尔法狗一战成名让科技行业开始重新认识卡在瓶颈数十年的人工智能,但是网民开始调侃:如果阿尔法狗来了,我们就能名正言顺的虐狗了。其实调侃当中除了无奈之外,更多的是引人深思,人工智能终归是需“联网”的,这就是物联网的核心所在。
 
  联网是基础,却不能构成物联网的必要条件。物联网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进行智能感知和预判,以“人”的思维和视角满足人的需求。很简单,比如注重场景化的智能家居,每一个互联互通的智能硬件甚至不需要我们刻意的输入指令,而是依靠其智能感知功能,比如可视性(visibity),相当于人眼功能。而准确的感知可以保证在下一步的预判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人类的感官功能作为比喻,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这五种基础感知功能中,以目前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来看,“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有可能被大规模应用,因为这分别代表了摄像头采集和语音采集两种较为成熟的技术。
 
  而ARM收购视觉计算公司Apical显然是致力于解决物联网的视觉感知层的实际应用问题。ARM的IP授权模式决定了其在物联网行业必须能够拿出一套为基础的架构,而作为物联网的突出特征,拥有感知功能的物联网IP架构将会成为ARM授权的标准配置。
 
  但是物联网感知功能即便是能够准确采集图像和声音,但是以人为例来看,这仅仅完成了一部分,整个物联网系统和人类对某一动作的反馈流程基本是相同的。感知变化→反馈大脑→下达应对指令。
 
  如何准确预判用户不同动作的含义,并且给出正确的反馈才能够让物联网能够完成一个循环,所以ARM试图解决的是顶层的感知功能,至于下游的云计算和本地计算即便是ARM仍旧难以触及。
 
  英特尔优化物联网本地计算
 
  英特尔收购的Altera其重点就落在了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上,FPGA和普通的专用集成电路相比,具有高度可编辑定制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且实现了真正的并行运算(或异构运算),而不必和PC芯片一样执行顺序操作。
 
  在物联网时代,并行运算可以大大的降低延时率,提升实时响应速度。此外,FPGA还拥有低功耗的优势,物联网相比起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来说并不强调计算性能,反而是的重视功耗,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实时的低功耗本地运算将会成为主流,保证“永远在线”。所以,FPGA是物联网本地计算的理想选择。
 
  当然,物联网的智能在于本地计算 智能云计算才能实现,也就是本地计算执行的是一些收集处理数据以及执行命令的操作,而云计算则需要结合了人工智能(AI),通过深度学习以聪明的方式来适应人类的需求。
 
  此外FPGA因为多通道、快速并行运算的能力,在号称是物联网准备的5G通信上也同样倍受青睐。
 
  在2016MWC展会上,英特尔就曾展示了以Altera公司的Arria10系列FPGA芯片为基础的5G通讯基站,可以说英特尔在物联网行业布置的棋局已经基本开始显现。不过英特尔和ARM的侧重点并不同,ARM的重心在于提供解基础的解决方案,进行IP授权;而英特尔仍旧是设计、制造全包。
 
  相比起来,ARM和英特尔在业务模式上仍旧走上了各自的道路,相对开放和相对封闭。相比ARM,英特尔大的问题是不善于整合SOC,优势仅仅局限于CPU部分。而物联网仍将注重系统SOC芯片的整合,无论是WiFi、NFC、蓝牙等通信芯片还是基带芯片,都会进行高度集成化。所以英特尔的物联网计划还有待观察。
 
  两个时代的芯片业巨头,终在物联网时代将会有一场公平的决斗,在没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这场大战终会如何落下帷幕?或许现在给出答案只会徒惹笑柄,笔者真正期待是物联网如何在巨头之间的竞争中,开启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
我要评论
  • 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视频管理系统(VMS)实现互联未来

    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的结合将为实现互联未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整合物联网设备和VMS系统,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监控、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持。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实现互联未来,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物联网物联网设备开放平台VMS
    2025-04-16 09:48:35
  • 估值87.5亿美元!英特尔将出售旗下一芯片业务51%股份

    分析人士指出,英特尔的此次交易既为公司带来急需的现金流,又能使其更专注于CPU和先进制程研发,但如何扭转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仍是英特尔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英特尔芯片
    2025-04-15 11:01:24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通往更智能未来的大门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蕴含着变革性的潜力,有望重塑各行各业,彻底改变日常生活,并为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铺平道路。未来,AIoT技术将更加自主,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
    2025-04-14 11:28:21
  • 如何构建成功的物联网应用?策略与实践

    物联网旨在创建一个互联互通、情境感知的环境,使设备能够无缝地相互通信并共享实时数据。据Statist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0,590亿美元。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
    2025-04-14 11:18:52
  •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何影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的报告,全球已有超过40%的教育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物联网
    2025-04-14 10:12:02
  • 如何选择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来连接设备?

    选择合适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应用场景、设备特性、功耗要求、数据传输需求和成本等多个因素。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主流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以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技术方案。
    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2025-04-09 14:15:59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