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华为定位智慧城市领域 合作模式如何?

华为定位智慧城市领域 合作模式如何?

2016-07-13 15:01:37来源:OFweek 原标题:华为智慧城市的自我修养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城市系统阅读量:32671

导读:单刀直入地问,智慧城市是中国政企市场的制高点,在制高点业务中,华为如何定位?华为与伙伴的合作模式又是如何?
  【中国智能制造网 企业动态】单刀直入地问,智慧城市是中国政企市场的制高点,在制高点业务中,华为如何定位?华为与伙伴的合作模式又是如何?
 
  生态圈的自我修养
 
  在我看来,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定位,更像生态圈的聚合者。首先需要简短阐释:智慧城市是个“巨系统”,涉及政务、交通、旅游、医疗、社区等诸多领域,子系统之间不可能相互孤立,否则与之前的“信息孤岛”又有何区别?因此,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其需要有一家企业能聚合形成完整的生态圈,而生态圈中又必须包括:投融资金融服务商、顶层设计方案商、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等的合作伙伴。
 
  在此方面,虽然华为自我定义是一家“聚焦ICT基础设施”的企业,但综合考虑品牌、经验和能力等因素,用户更希望其能承担起此份责任。当然担当“聚合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能力,而且既涉及智商,又涉及情商。
 
  何为涉及智商?因为其必须在产品、解决方案层面始终保持先进性,对城市的发展规划有着清晰的理解,并且具有开放的平台,以无缝兼容各类行业应用场景;何为涉及情商?因为聚合者毕竟与总集成商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不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利益的分配人。智慧城市不可能脱离生态圈合作伙伴,聚合者需与各伙伴进行能力互补、资源共享式的合作,甚至要兼容并蓄各类合作伙伴的业务方向和转型诉求。只有接受多种合作模式、商业模式,才能大地发挥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积极性。
 
  华为智慧的选择
 
  综合分析之前在北京、深圳、洪泽等地的典型案例可知,在智慧城市领域,华为其实已经做出了智慧的选择,而不是自我的选择,其正在逐渐适应聚合者这一新角色定位。
 
  2015年底,北京市政务云平台建成,并正式对外提供服务。该项目标志性,几种业务模式转型都体现于其中:即,政府服务于民众,政府又同时以购买服务的模式获得IT资源,方案商和ICT企业共同服务于政府,且方案商又同时成为ICT企业的“甲方”。
 
  北京市政务云平台属于典型的PPP建设模式,由太极云和金山云共同支撑。两朵公有云在业务上相互竞争,政府各委办局可自由选择入驻,但技术上其又互为备份,增强了系统稳定性。同时,北京市政务云平台的前端应用系统由太极股份设计开发,而底层ICT基础设施则均由华为提供。
 
  说其代表性,首先是用户购买行为的转型。也就是说,政府购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也不必再殚精竭虑地进行数据中心运维服务。其可以向太极云购买“热情”的服务,以得到IT资源。并终实现统一机房管理、统一运维、统一安全防护,真正实现所有委办局信息系统的集约化管理。
 
  其次是方案商身份的转型。太极股份在此项目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其一方面仍是传统ISV,基于公有云,为政府客户开发了统一的行政审批平台、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数据共享与业务交换平台等一系列前端应用系统;另一方面,太极股份已经通过该项目转型为公有云服务商,各委办局业务系统将逐步迁移到太极云平台中。也就是说,IT方案商实施的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项目,他们要像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一样,持续向用户提供服务。
 
  当然,在整个产业链中,华为仍然聚焦于ICT基础设施领域。只不过之前的甲方是客户,现在的甲方是客户和方案商。
 
  我不怀疑华为有能力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涉足诸多子系统,甚至为城市管理者提供运营服务。但很显然这种模式,在华为获得更大利益的同时,也会限制合作伙伴能力的发挥,限制了合作伙伴业务模式的转型。给合作伙伴设置诸多限制,其实也是限制了其自身生态圈的发展和建设。
 
  联合创新的生态圈
 
  由此可见,华为已经在交易层面和商业模式上,理清和确定了其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拓展思路。当然,如果想了解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策略的全貌,还必须关注其7月15日即将推出的“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可以说,“行动计划”涵盖了合作模式、激励计划、市场推广、能力培训等诸多方面,但更在技术对接层面,为生态圈伙伴提供了联合创新的基础。
 
  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包括:与智慧城市领域投融资、咨询规划、集成、运营,以及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商等的合作伙伴,构建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基于华为“一云二网三平台”架构,与生态圈合作伙伴进行联合开发,共同为客户打造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同时,面向智慧城市生态圈,华为还将投入上亿基金打造。基金将支持生态圈合作伙伴在营销推广、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以及在联合解决方案开发落地和智慧城市项目拓展等方面的激励。
 
  应该说,与ISV联合创新,是华为自2015年以来一贯的策略,而在智慧城市领域,联合创新则可更聚焦于华为的“一云二网三平台”。“一云”,即城市云数据中心;“二网”,即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三平台”;即ICT能力开放平台、数据支撑平台、服务使能平台。
 
  其中“ICT能力开放平台”,为华为所特有,也应该尤其引起关注。在ICT能力开放平台中,华为可根据具体行业应用场景,提供针对性的预集成插件。也就是说,合作伙伴在进行应用开发过程中,调用的不是后台的产品,而是产品的能力,合作伙伴不必关心具体的产品品牌和技术指标,所涉及的云计算、SDN网络、视频会议、监控、BYOD等功能,可如搭积木一样组建。
 
  在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发布会上,华为还将宣布与2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并发布一系列联合解决方案,涵盖了智慧政务、平安城市、智慧环保GIS、城市运行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
 
  目前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区的合作伙伴有5200家。智慧城市是近年来的热点,市场空间巨大,很多合作伙伴都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看到了这一点,华为确定了目前的策略,在交易层面欣然接受合作伙伴不同的商业模式;在解决方案层面博采众家之长,并在联合创新中大程度地降低合作难度。简而言之,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定位,也许正如其企业业务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所说:“建设智慧城市生态圈,比华为自身的利益更重要。”
我要评论
  • 到2029年,交通管理市场预计将达到757.4亿美元

    交通管理市场在未来几年将迎来显著增长,这得益于全球对智慧交通系统的需求增加以及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努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正在大力投资交通管理项目。
    交通管理智慧城市
    2025-05-06 11:43:51
  • 2025年云计算:各行业如何借助云技术实现突破?

    云计算的新兴趋势预示着它将变得更加智能、多样化、强大和环保。到2025年,预计超过85%的企业应用程序将是基于云的,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和战略。
    云计算
    2025-05-06 11:40:46
  • 2025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重要新规一览

    5月到来,又有一些新规将实施。哪些与你我有关,我们的生活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政策新规智慧城市
    2025-05-06 09:52:44
  • 浙江信息通信业扎实推进互联网基础管理2025“固源”行动

    4月25日,浙江省通信管理局指导省互联网协会组织召开2025年互联网基础管理工作交流会,省内基础电信企业、重点接入服务企业、域名行业从业机构、分发平台等共30余家企业参加此次会议。
    信息通信智慧城市
    2025-05-04 09:10:17
  • 我国创新药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去年A股30余家药企实现净利增长

    2024年恒瑞医药创新药收入138.92亿元,同比增长30.6%;对外许可收入约超2.73亿美元;百利天恒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8.23亿元,同比增长936.31%;神州细胞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5.13亿元,同比增长33.13%......
    医疗创新药产业
    2025-05-03 08:53:07
  • 智慧清洁机器人 解锁高效清洁秘诀

    智慧清洁机器人是指集成了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导航等先进技术的自动化清洁设备,能够自主完成地面清扫、垃圾收集、环境消毒等多种清洁任务。这些机器人不仅大幅提高了清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清洁机器
    2025-04-27 09:29:16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