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主导制造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终演化的金融海啸,引发对制造业的反思。
在制造业逐渐东移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在专注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战略;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廉的人工和资源成本不断抢占加工制造业的份额,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已经开启,产业链正在演绎洗牌争夺战。
大国是这场战争的主角。
“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强国是否已经洞悉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密?中国从“自造”、“制造”到“智造”,已走到了制造业“第三季”,未来的“第四季”该走向何方?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又有哪些新的动作?
当前,制造业无论对哪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谁会主导未来制造业?
新工业革命探秘
在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型”的大潮中,每个国家都想找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秘密,都想在未来制造业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谁也没有想到,“卖手机的”和“做空调的”竟然掐上了。
“请全国人民作证,5年后,如果我们营业额超过格力,董总输我一块钱。”在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突然“约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董明珠也不甘示弱,立刻反击:“要赌不是1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雷军并不是不清楚他的“家底”:当下小米营业额约300亿元,而格力营业额已达到1007亿元。但他似乎对自己特别有信心,并请站在一旁的马云作证:“赌不赌,请马云担保。”
“躺着中枪”的马云左右为难:从工厂数量上看,小米是0,格力是9;从员工数量上看,小米是0,格力是7万以上;从专卖店数量来看,小米是0,格力是3万以上。尽管小米在很多数据上都是0,但却在业界创造了“小米神话”。
老到的马云机智地打了圆场:“他们纯粹在斗嘴,虚的说实的不好,实的说虚的不好,新经济是虚实结合,否则就是垃圾经济,肯定会倒下来。”
雷军与董明珠的这场赌,有人说只是一场“秀”,太认真你就输了。但与其说他们是在台上“即兴表演”,还不如说他们的争论恰好映射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实业寒冬
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大困境,是利润率过低。
尽管2013年的冬天还不算太冷,但对于中国很多钢铁企业来说,他们的日子却要清冷得多。
“2013年前11个月,如果单看主营业务,钢厂的利润总计只有58亿元,相当于每吨钢只盈利4.2元。”面对1吨钢赚的钱只能买1瓶可乐的跌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在展望2014年中国钢铁市场时,很无奈地说了四个字:“日子难过”。
日子难过的,并不只是钢铁行业。来自机械、船舶、物流与采购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整体盈利水平并不高。自2002年以来,工业平均利润率一直在6%-7%附近波动,近几年更是持续下滑,2010-2012年分别为7.6%、7.3%、6.1%,2013年上半年仅为5.4%。
冷冰冰的统计数据,凸显了制造业整体上已面临需求不足、利润下降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制造业不景气,并不代表所有行业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13》显示,在以231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统计中,金融业平均利润率为81.83%,是非金融业平均值的9.04倍。
资本是逐利的,在高利润杠杆效应的引导下,社会资本明显降低了投资实业的兴趣,转而投向高收益率的金融行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跑步办银行”的现象,不少民企开始由制造业向金融等投资行业转型。
“实践表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面对困境,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撰文呼吁,脱离实体经济而一味发展虚拟经济,必然带来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和金融泡沫的放大化,进而引发各种形式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