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缺乏技术支持 市场份额不足1成
然而,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暗藏了很大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多,但是好像却没有一家具有很强的技术,新松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国产机器人面临着国内外双向挤压的困境:外资品牌切走了中国市场大的一块蛋糕,在技术、零部件成本方面对国产机器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在政府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下,短时间内中国涌现出近千家机器人公司,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骗取补贴等乱象丛生。
在新松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看来,面对国外的竞争,国产机器人存在着产业技术、零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市场边缘化三大潜在风险,而随着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遭受挤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市场调查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高达18%、12%、14%、13.5%,其他外资品牌瓜分了34.5%的份额,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剩余8%的市场份额中争抢。
在这些世界性的工业机器人巨头的夹缝中生存并非易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国产机器人的成本有时候甚至要高于国外产品,这就压缩了企业生存的利润空间,而且国产机器人大部分只是在国内进行装配,其实核心零部件都是产自于日本欧洲一些垄断企业。
国内机器人行业受到政府的政策上的支持,过去两年中,各地一共出台77项机器人扶持政策,机器人产业在多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迅速膨胀。而截至2015年,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首,全国共计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重庆、南京、湖北等地制定的规划显示,到2020年,各自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有统计显示,将全国机器人规划目标加总,到2020年可能超过万亿。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一拥而上,一起搞,但是没有一个人玩的精,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只是一味的扩大规模,这种发展模式是没有前途的。未来,政府的政策倾斜,我觉得也应该向有技术的企业上倾斜,全力发展技术,这样才能缩短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机器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