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感器产业遍地开花 市场增长速度已超20%

传感器产业遍地开花 市场增长速度已超20%

2016-07-18 13:56:39来源:信立科技 原标题:展望未来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将稳步快速发展 关键词:传感器智能控制物联网阅读量:29658

导读:对企业来说,传感器市场遍地开花,想要突出重围,必须要有新技术和创新点。而且市场增长快,企业需时刻紧跟市场的脚步才不容易被淘汰。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我国传感器市场日益壮大,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尤其是对企业来说,传感器市场遍地开花,想要突出重围,必须要有新技术和创新点。而且市场增长快,企业需时刻紧跟市场的脚步才不容易被淘汰,在严峻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需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
  
  传感器产业遍地开花 市场增长速度已超20%
  
  几年,中国的传感器行业发展总体规模逐渐扩大,市场增长速度超过了20%。但高发展速度与不利因素并存。2016年,在国家利好政策支持和新技术推动下,如何突破障碍、抓住新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增长点,尚需要企业的艰难求索。
  
  1、发展现状:高速发展与不利因素并存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20%,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
  
  2012年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总体规模逐渐扩大,显著应用于汽车工业中。包括汽车轮胎、安全气囊、底盘系统、发动机运行管理系统、废气与空气质量控制系统、ABS、车辆行驶安全系统中等传感器的应用。
  
  除此以外,中国传感器在其他领域也有新的应用,如工业控制领域、环境保护领域、设施农业中、多媒体图像领域的应用。
  
  中国传感器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如产品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产品技术水平偏低、产品种类欠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等。
  
  尽管如此,国家不断制定的有利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全年整机系统市场的快速发展,新兴技术的不断推动,这些都成为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
  
  2、产业市场:容量广,多样化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传感器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6-2020年)显示,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双加工程”,即“加快力度,加快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了中国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生产基地。
  
  目前,国内有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分别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规模经济;陕西省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主要是建立电压敏、热敏、汽车电子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黑龙江基地主要建立气、湿敏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
  
  我国已有1700多家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
  
  同时,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等。
  
  3、地域格局:遍地开花
  
  我国传感器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
  
  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无锡、南京为中心。逐渐形成包括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生产体系及产业配套。
  
  珠三角区域:以深圳中心城市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资企业组成以热敏、磁敏、超声波、称重为主的传感器产业体系。
  
  东北地区: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主。主要生产MEMS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
  
  京津区域:主要以高校为主。从事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在某些领域。北京已建立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部地区:以郑州、武汉、太原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在PTC/NTC热敏电阻、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产业方面发展态势良好。
  
  此外,传感器产业伴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在其他区域,如陕西、四川和山东等地发展很快。
  
  4、产业问题:技术差,企业小,创新弱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弱。传感器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应用的方面差距巨大,中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芯片依赖国外,国内缺乏对新原理、新器件和新材料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二是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设计技术、封装技术、装备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尚无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设计软件,国产传感器可靠性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2个数量级,传感器封装尚未形成系列、标准和统一接口。传感器工艺装备研发与生产被国外垄断。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规格、系列不全,技术指标不高。国内传感器产品往往形不成系列,产品在测量精度、温度特性、响应时间、稳定性、可靠性等指标与国外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是企业能力弱。我国传感器企业95%以上属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规模效益差。从目前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指数来看,外资企业仍占据较大的优势。
  
  针对这种现状,我国传感器企业需要深思:应该如何分步去解决发展问题?又应该如何提高综合竞争力,并逐步参与到竞争中去?
  
  5、市场前景:增长点多,增长规模大
  
  据了解,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而传感器产业也将从中直接受益。
  
  展望未来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将稳步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动力之下,2016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13亿元左右。
  
  除了工业自动化系统、大型重点工程配套、汽车电子以及家电类产品的应用之外,在现代农业、医疗卫生、环保检测与治理以及食品检测类市场领域里的应用,是无法估量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水资源控制系统和家电类商品正处于由传统技术向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的发展阶段。变频式空调和家用吸尘器、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及大型中央空调器,为各种传感器在家用空调、洗衣机、吸尘器、家庭供水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是也构成了我国传感器市场新的需求以及新的应用增长点。
我要评论
  • 磁传感器市场持续升温,相关供应商加码布局

    Allegro有约73%收入来自汽车市场(如电动车电机控制、ADAS系统),21%来自工业领域(如工厂自动化),其余为消费电子和通信。
    磁传感器传感器
    2025-04-16 16:50:07
  • 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视频管理系统(VMS)实现互联未来

    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的结合将为实现互联未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整合物联网设备和VMS系统,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监控、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持。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实现互联未来,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物联网物联网设备开放平台VMS
    2025-04-16 09:48:35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通往更智能未来的大门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蕴含着变革性的潜力,有望重塑各行各业,彻底改变日常生活,并为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铺平道路。未来,AIoT技术将更加自主,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
    2025-04-14 11:28:21
  • 如何构建成功的物联网应用?策略与实践

    物联网旨在创建一个互联互通、情境感知的环境,使设备能够无缝地相互通信并共享实时数据。据Statist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0,590亿美元。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
    2025-04-14 11:18:52
  • L4级自动驾驶!埃安滴滴合作新车亮相

    最近,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合作开发的首款L4级自动驾驶车型正式亮相。据悉,滴滴自动驾驶的硬件平台配备了33个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红外相机和声音传感器等。
    L4级自动驾驶广汽埃安滴滴传感器
    2025-04-14 10:58:48
  •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何影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的报告,全球已有超过40%的教育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物联网
    2025-04-14 10:12:02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