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新技术的采用将对传统劳动力形成巨大威胁,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日,联合国劳工组织(ILO)就发布了一份名为《转型中的东盟:技术正在如何改变工作和企业》的调查报告,认为在未来20年内,东南亚地区超过50%的工人很可能会被3D打印、可穿戴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目前都在飞速发展的前沿技术抢走饭碗。
据了解,这份报告是ILO在东盟内部进行了330次采访、4000次企业调查,以及2700次学生调查后完成的。它指出,东南亚地区很可能被3D打印等前沿技术抢走饭碗的工人比例高达56%,对应着约1.37亿人。其中,包括纺织、制衣和制鞋等行业可能受到威胁大,因为3D扫描和3D打印这两种技术已经为这类行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们不但正在令量身定制、按需制造,以及本地化制造成为现实,而且能大幅提高生产速度并且降低成本。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大批量制造企业要生存下去将会越来越艰难,而由它们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将逐渐消失。
以制鞋业为例,有迹象表明,大批量制鞋工厂的重要性正在下降。正如该研究报告所说的:“制鞋业已开始在一些重点市场开设采用3D打印等技术的自动工厂了。如果终结果证明,这种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是有利的,那么毫无疑问,工人存在的必要性必将大大削弱。”
这份报告指出,在印度尼西亚,高达64%的服装业工人很有可能被自动化技术抢走饭碗,而在越南和柬埔寨,这个数字更是分别高达86%和88%。
“那些原本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国家现在必须重新定位自己了。很明显,价格优势无法胜过技术革新,所以,他们需要创造一个更有利于进行更多人力资本投资、研发和高价值制造的环境。”ILO表示,“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现有的工人进行新的培训,令他们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从而获得与新技术共存的机会。”
除了服装业,汽车工人也是受威胁程度较大的,因为汽车行业可能是愿意接受自动化变革的。要知道到2015年为止,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第七大汽车生产地,而这个行业的工人数量已经超过了80万。不过在接下来的20年内,可能会有超过60%的印尼工人和超过70%的泰国工人被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抢走工作。
另外,这份报告还分析了电气/电子、业务外包和零售行业三大行业。其中,电气/电子品制造业的工人遭受的威胁大。这个行业目前在东南亚地区雇佣的工人超过了250万名,而在未来,他们将很有可能受到机器人、3D打印和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冲击。不过,这些工人可能并不会丢掉工作,因为他们从事的并非服装业中那种低技能的工作。同时,进入到电子业中的自动化技术很可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它们的作用将很有可能是辅助工人,而不是取代他们。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从这份报告的结论来看,工人被新技术夺走工作机会似乎无法避免,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可以得到弥补的,因为报告同时也指出,新技术本身就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