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单纯从商业角度分析,软银收购ARM可谓是再容易理解不过的战略布局了。随便列举几个未来有可能获得大发展的产业——服务业机器人、工业智能生产、无人驾驶汽车以及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应用等,哪一样不需要用到芯片?尽管对于芯片的计算能力要求有高有低,但ARM除了在高性能计算方面(HPC)还尚欠缺火候外,其它领域可谓是完全覆盖、无所不能。更别忘记了,ARM在2012年与Imagination分拆收购了曾经独霸HPC领域的MIPS(老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翻翻)。从该笔交易中,ARM获得了MIPS在电信领域大量的技术,尤其还包括了后者一些比较有远见和创意的设计理念等。因此,我们并不能现在就认定,ARM在未来一定拿不出可以在HPC市场上与X86、Power、Sparc、Alpha等架构一决雌雄产品——“神威·太湖之光”可用基于Alpha的RISC架构勇夺,ARM作为使用广泛的RISC架构又有何理由做不到?
况且,为关键的是——ARM作为一家IP半导体设计公司,储备了海量的半导体设计人才,这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得到大量应用的世界,不是简单可以用钱就能衡量的资产。
还记得特斯拉今年初高薪请来前AMD芯片架构师、前苹果芯片架构师JimKeller的消息吧?有关JimKeller是何等神级人物,过去的《易评》已有过隆重介绍,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回阅,这里就不再赘述。小编提起该消息,其实是想说特斯拉汽车大的卖点之一——Autopilot(自动驾驶),就需要依赖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才能成功。而如果大家过去有仔细阅读每一期的《易评》,就会知道高深的算法其实如果能够利用模拟信号基于芯片来实现,那么其效率将远超基于软件的计算。JimKeller加盟特斯拉显然就是奔着这个目的。
当然,算法越复杂,“翻译”成半导体芯片的难度也就越大。特斯拉看重的就是JimKeller的资深,因此才促成了这样“跨界式”的挖角。而我们也都知道,软银之前推出过一个限量版的智能机器人Pepper,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软银对于未来机器人产业的憧憬和重视。可如果我们进一步把时间轴拉长——试问,当家居、商务型服务机器人呈现“百家争艳”时,什么将会是帮助生产商实现差异化的关键?芯片和算法!一款机器人“聪不聪明”届时看的就是这两个指标了。所以,软银收购ARM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
可是,如果将分析视角抬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是大制造国,因而日本设计出的机器人,搞不好后还是落下跟Pepper一样的“下场”,即:由富士康批量生产。富士康既然能为软银生产Pepper,自然就有可能为某国产品牌生产“Popper”,且后者一定会标榜用的国产芯,媲美国外同类产品全部功能,而价格更便宜——这不是讽刺,是真的能做到的,中国并不缺乏软硬件人才!
然而问题来了,日本沉寂了二十年,如今将全部命运押宝在未来机器人产业上,凭什么要让中国“弯道超车”,利用成本优势把日本企业杀得片甲不留?既然制造成本拼不过中国,日本完全可以把成本给人为抬高,再不然干脆就禁止出口被特别定位为“高尖技术”的……于是,任凭华为、龙芯等再怎么“技术实力雄厚”,拿不到授权,一切都成为空谈。我们当然可以继续“偷着用”,就像龙芯也是自己玩了好几年才终与MIPS“和解”。可如此做法虽不会引发两国之间动枪动炮,但中国品牌从此想要走向就基本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