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核能发电量逆势上扬 在建机组居首位

核能发电量逆势上扬 在建机组居首位

2016-07-27 09:22:16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核电发电量逆势大涨 在建机组居首位 关键词:核能设备新能源阅读量:30130

导读:7月25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今年上半年我国核电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今年1到6月,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953.89亿千瓦时,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58%。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7月25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了今年上半年我国核电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今年1到6月,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953.89亿千瓦时,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58%。
  
核能发电量逆势上扬 在建机组居首位

  在全社会发电量止步不前的当下,核电发电量逆势大涨,也使得核电在我国发电结构中占据了更大的比例。今年上半年,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46%,这个数字在2014年还仅为2.39%。
  
  核电审批在2014年重启后,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速。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0台,而在2014年底,还只有22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据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李冠兴介绍,到今年7月,中国大陆核电总装机容量5500多万千瓦,居世界第四。其中在建核电机组20台,在建核电机组规模居于世界首位。
  
  未来每年建5~6台核电机组
  
  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核电产业发展都进入了蛰伏期。之后随着三代核电技术的成熟,中国首先在2014年重新开启了沿海核电项目的审批工作。
  
  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核电总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运,另有3000万千瓦的在建规模。据此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预计每年将有5至6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需要投入大约6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在一天之内核准了4台新核电机组,分别为田湾5、6号机组和防城港3、4号机组,之后几天时间两个核电站分别传出了正式开工的消息。
  
  BP公司在本月初发布的《2016年版世界能源展望》中判断,中国核电在展望期内将保持年均11.2%的增长率。该公司预计,未来核电发展速度比过去20年间水电的发展速度更快,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有望翻一番。
  
  核电发电量逆势上扬
  
  在建核电机组越来越多,核电发电量也越来越大。今年1到6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27594.90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953.89亿千瓦时,核电占比从2014年的2.39%迅速上升到3.46%。
  
  此外,核电发电量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58%之多,累计上网电量也达到889.87亿千瓦时,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02%。
  
  据统计,2015年核能发电量增长1.3%,净增长全部来自中国的贡献,中国也超越韩国成为第四大核电生产国。
  
  值得注意的是,核电的大幅上涨发生在发电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2015年全国发电量为56184亿千瓦时,累计同比下降0.2%;与2014年相比,累计同比增速由正转负,是几十年来该数字的下降。其中,占全部发电量约3/4的火力发电量同比下降2.8%,同时用电大户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了1.4%。
  
  中国能源网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环境约束逐渐凸显,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高耗能产业退出,整体电力市场处在供应过剩的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核电发电量实现逆势上扬,其清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3004.7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872.4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5.54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22.24万吨。
  
  尽管近几年,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都实现了几何级数增长,可是由于并网困难,窝电、弃风现象十分普遍。此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足5%,其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实际效果与潜在需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比之下,核电具有稳定、价低、发电能力强等优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工程师兰自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核电是在我们看得见的这段时间里面不能取代的一种能源,不仅有大功率、输出稳定、经济性较好的特点,而且还是低碳减排的方案之一。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