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我国发射首颗多极化雷达卫星 全天候监视南海海域

我国发射首颗多极化雷达卫星 全天候监视南海海域

2016-08-11 09:35:26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中国今日发射了一颗通信卫星 全天候监视南海海域 关键词:通信卫星南海阅读量:32904

导读:8月10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可全天候见识南海海域。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8月10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可全天候见识南海海域。
  
我国首颗多极化雷达卫星发射成功 全天候监视南海海域
 
  8月10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托举起高分三号卫星划破苍穹升空,至此,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家族,继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以及高分四号之后,又迎来了一位“天眼”神探——高分三号。
  
  这位“天眼”神探的升空,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多极化、C频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同时也是世界上性能先进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射成功。
  
  这些专业名词都是什么鬼?别急,小编后文都有超科普的解读说给你听。但在这之前,先允许小编怀着激动的心情讲一下这颗卫星有多牛!
  
  空间分辨率是从1米到500米,幅宽是从10公里到650公里,不但能够大范围的普查,一次可以宽看到650公里范围内的图像,也能够对特定的区域进行详查,清晰地分辨出陆地上的道路、一般建筑。
  
  这意味着,高分三号既可以“清晰地看到故宫之中的某一间房子”,也可以“清晰地观察我国一个省的全貌”,当然至于“海面上的舰船”也是没问题的,这一点你懂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海洋维权全靠它了
  
  而且!而且!而且这些技能都是全天时、全天候的!啥意思?就是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晴空或者雷雨多云,高分三号都不会翘班!
  
  要知道,在以往,用传统的光学遥感卫星很难穿透云雾实现有效对海面观测。在当前备受瞩目的海洋监视监测和海洋权益保护领域,高分三号被称作一颗实实在在的“应用星”。
  
  1.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监测海洋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高分专项应用系统副总师蒋兴伟说,高分三号卫星可获取岛礁人工设施、海上船舶、海上油气平台监视数据,这些都有望为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
  
  这里小编给一个背景信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沿岸大国,海岸线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约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约共1.4万公里),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约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那么,高分三号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的监视监测,对我国在海洋政治、经济、交通、安全、科研上的战略利益就显得至关重要。
  
  比如,海洋防灾减灾及应对海上重大环境事件。高分三号卫星提供我国临近海域的风暴潮、热带气旋、海冰、海面溢油、绿潮信息。为灾害监测和评估、应对重大环境事件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支持。
  
  再如,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域使用管理。高分三号卫星通过获取海岸变迁、海岸带植被、海岸类型、海岸带地质与生态环境、海岸人工设施、海域使用功能区划等监测数据,为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域使用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2.多面手,能直击南方降雨,也能检测北方雾霾
  
  高分三号会的远不止这些。根据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高分专项工程总师童旭东的说法,高分三号还是世界上工作模式多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高分三号卫星有12种工作模式,说白了就是它有12种“本领”:不论是精细条带、超精细条带工作模式,还是窄幅、宽幅扫描模式,抑或是观测模式等等,样样不在话下。
  
  刚刚过去的7月暴雨洪灾让人记忆犹新。童旭东说,对于目前我国南方强降雨区域、台风登陆区域、北京大面积雾霾区域这些光学卫星难以实现观测的,高分三号卫星却都能够清晰成像。
  
  还有在减灾行业应用。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卫星减灾应用体系至关重要的补充之一,将有效填补载荷类型、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极化性能等方面的空白,是“天-地-现场”一体化的灾害监测评估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尤其在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冰凌、海冰、旱灾、雪灾、台风等灾害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