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国内移动支付优势独特 应对挑战仍不容松懈

国内移动支付优势独特 应对挑战仍不容松懈

2016-08-29 13:32:55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沐子飞 关键词:移动支付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阅读量:46121

导读: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支付路径更加多元,国内移动互联支付市场呈现一派繁荣之景,但在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时代,国内移动支付厂商仍不能松懈,应积极应对行业挑战。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支付路径更加多元,Apple Pay、Samsung Pay的相继入华,以及ZTE Pay、Huawei Pay的相继推出,更是使得国内移动互联支付市场呈现一派繁荣之景,但在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时代,国内移动支付厂商仍不能松懈,应积极应对行业挑战。
  

国内移动支付优势独特 应对挑战仍不容松懈
 
  国内移动支付优势独特
  
  国内移动支付先入为主,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近两年,支付宝和微信为扩大用户规模都纷纷投入重金推一系列打折促销活动进行市场推广,早已吸引了大量用户。
  
  另外,随着微信及“微信红包”的普及,不仅年轻用户群体,许多中老年人群体也开通了微信钱包,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6.5亿户,在账户中绑定银行账号的超过2亿户。加之微信出台了提现收取千分之一手续费的规定,使得用户更愿意使用微信消费,进一步提升了微信支付的用户黏性。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国内的移动支付盛行主要凭借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宝背后有阿里巴巴的电商作为强大后盾,而微信则有腾讯做支撑,庞大的用户基础又岂是苹果Apple Pay所能撼动?Apple Pay与国内这两大企业相抗衡,怎么看都有点以卵击石的感觉。
  
  再者,从技术上来说,Apple Pay目前只支持具有NFC功能的POS机,兼容性差,且目前苹果手机支持Apple Pay的机型于iPhone6及6S两代手机和iWatch以及部分iPad。而国内的移动支付则不然,支付宝和微信是独立的APP,对于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来说,只要你想,就可以下载,甚至是苹果手机,对于用户来说,可供选择的智能手机的品牌和机型也更多。
  
  除此之外,国产手机中兴和华为也相继推出ZTE Pay、Huawei Pay,且近年来,中兴和华为在国内所积累的用户信赖度以及其强大的价格优势,都使得ZTE Pay、Huawei Pay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因此,相较而言,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更适合中国商业市场的现状,也利于推广应用。
  
  构建安全支付体系 应对行业挑战
  
  Apple Pay、Samsung Pay等国外移动支付工具的进入,导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量被部分分流,受到一定的影响。为稳定用户源甚至继续扩大用户源,国内的移动支付厂商正积极地寻求新的突破点,积极地去应对国外移动支付行业带来的挑战,合理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国内的移动支付厂商应关注用户心理,从安全技术层面入手结合指纹和虹膜作为支付密码,让其安全系数变高。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其实不算真正的安全支付,他们更多的作用是做为支付密码使用。从这两个产品之间的安全性来看,很有可能指纹识别只是作为手机快速解锁,快捷菜单的作用,跟支付可能还是需要通过虹膜识别来完成。这里之所以提到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是因为有这两个功能,会让二维码支付变得更加安全。
  
  利用新技术构建完整的安全支付体系,或者将生物识别与移动支付携手共舞,一个从源头出发,一个从过程出发,多种手段相结合,很可能会终结移动支付的漏洞,让国内移动支付面对国外同行竞争也能毫不畏惧。
  
  总而言之,移动支付日益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核心入口,各方人马都使出浑身解数跑马圈地,都想在“风云变革”之时,利用自身优势跻身于行业发展的前列。国内移动支付自身优势虽然独特,能够在面对国外移动支付产品进入中国之初处于有利地位,但处于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随时都有可能被后起之秀取而代之,因此要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并不断地完善自己,坚持不懈的去开辟更多新道路去应对多变的市场。
  
  除此之外,伴随着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中国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手持设备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争战也将进一步升级,对于移动支付行业来说这将会是一场挑战,也会成为一次机遇,如何打好这场“持久战”且看行业作何布局。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