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大数据百亿“富矿” 中国企业亟需破茧重生
在多方因素下,大数据产业已颇具规模。据易观统计,2015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102亿元,2017年有望达到170亿元。券商申万宏源的报告分析称,10年后大数据产业可撬动万亿元级的GDP发展。目前,大数据推动下势头强劲的当属三大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交易、智慧城市建设。
大数据之所以得到的关注,主要是大数据革命瓦解及重建了现有的产业和商业模式。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激活了传统产业的新活力,并带来无限的商机。
尽管随着不断增加的智力工作者从事高科技工作,存储的资料和数据量也随之提升,数据分析在企业决策制定和执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企业在初期是很难整合数据并将数据分析应用于他们的日常运营中。
首先,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他们所收集的数据变量有限,且数据以不同的格式和结构存储在不同的地方,除此之外,要从这些含有噪音的数据中过滤出相关的、有效的数据困难程度会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呈指数级数上升。据IDC研究报告:2005年到2012年,的数据量翻了27番,约达到2.5ZB,其中仅有25%的数据是有用的。
再者,数据“孤岛”林立、融合困难。整个行业呈现“拿走数据的多,贡献数据的少”这一局面,不少企业以保护商业机密或节省数据整理成本等为理由,不愿意交易自身数据。根据易观数据显示,阿里和腾讯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九成,但BAT体系并不开放,如高德地图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后,不再向外界公开开放地图数据。
后则是大数据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现象严重,安全堪忧。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大数据产业链非常完整,软硬件能力均。而中国在芯片、硬件、云计算等方面则较为薄弱,芯片尤其依赖进口,或成为未来产业掣肘。
大数据资源是一处“富矿”,开掘好了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如虎添翼,而若开掘不当,则不免加大市场运作成本、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同时也给市场经济主体的权益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带来隐患,形成冲击。
目前形势下,要促进大数据资源有效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规范数据交易行为,鼓励数据互联互通,将数据公开共享纳入政府部门考核,同时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在芯片、云计算等大数据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建成健康、安全的大数据产业环境。在多方资本及政策助力下,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将延续高速增长,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其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