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把脉智慧农业 提升农业大数据产业链效率

把脉智慧农业 提升农业大数据产业链效率

2016-10-28 10:21:32来源:中国智慧农业网 编辑:沐子飞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阅读量:31654

导读: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智慧农业已经开始颠覆传统,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农业加速向集约化、化、智能化、数据化转变。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智慧农业已经开始颠覆传统,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农业加速向集约化、化、智能化、数据化转变。智慧农业包含甚广,从耕地、播种、育苗到施肥、浇水、养护,从销售、流通、加工到防伪、售后、渠道,从会议、财务、策略到休闲、旅游、观光,无所不包。如果说智慧农业是一名有智慧的大块头,那么农业大数据就是这个块头体内串流不息的血脉。
 
 把脉智慧农业 提升农业大数据产业链效率
 
  什么是农业大数据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的实践。农业大数据涉及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等各环节,是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
  
  结合农业本身特点以及农业全产业链切分方式,农业大数据可以分为四类: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数据、农业生产大数据、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大数据,基本囊括从产到销全过程。农业大数据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构成,包括土地信息数据,如土地位置、地块面积、海拔高度等;环境信息数据,如气象数据,土壤水分数据,温湿度数据等等;作物信息数据,如作物长势数据,病虫害数据等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建设和物联网的应用,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发展农业大数据迎来重大机遇。
  
  从农业市场需求来看,农业大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农事生产、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辅助农业决策,以此达到规避风险、增产增收、管理透明等预期目标。
  
  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农业大数据可以利用传感器采集气候、土壤大数据,提供农户佳化的栽种管理决策,协助农民有效管理其农地,并让农民从每一颗种子中提取高的价值,降低农业成本。
  
  从来农业整体走向来看,通过分析实时环境数据,可以得到农作物当前的长势、地块信息等;通过算法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环境趋势走向,可以得到的未来气候走向、病虫害趋势等;通过分析环境数据整体走向,可以得到种植建议、管理指导。
  
  农业大数据的作用
  
  生产——预测市场需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农户农产品滞销,瓜果蔬菜贱卖或烂在地里的新闻,其实原因归咎于市场供需问题。同时,也会出现出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的供小于求的情况。其实如果能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汇总起来,要想合理生产实现“供需平衡”并非难事。
  
  比如说,今年安徽某农场葡萄产量高,在当地的市场需求量却很小。通过大数据数据采集发现山东某地葡萄的市场需求高,那么农场管理人就可以尽早联系山东地区的销货商,将葡萄售往山东地区。并且,农场主可以提前通过大数据平台采集的消费者需求报告,进行市场分析,提前规划生产,降低生产风险,帮助农户在农事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自动化生产
  
  通过农业大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对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从而感知农作物的生产。通过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各项指数数据,再把这些采集的数据放到本地化的或云端的数据中心,从而对农业生产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控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对作物种植面积、生产进度、农产品产量、天气情况,气温条件,灾害强度,土壤湿度的关联监测能力。
  
  比如系统监测一号大棚的土豆土壤湿度不足,那么就可以及时填充土壤湿度,比如监测三号大棚的辣椒色泽浅,那么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出原因,如果是缺乏养分那就需要及时的施肥。试想如果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气候灾害可以得到规避及科学有效防治措施,种植方法可以得到有效指导,那么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产量的稳产甚至提高,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供应链追踪
  
  食品安全是当下国人持续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患上食源性疾病,导致5,000例死亡。在发达国家,40%的食物被丢弃,包括10%到15%的农产品。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延长以及不良商家的投机倒把,追踪和监督农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
  
  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平台,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过程的追踪。
  
  大数据正在被用来改善各个环节,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和运输者使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扫描设备和分析工具来监控收集供应链的相关数据。比如生产和运输过程当中的农产品的品质可以通过带有GPS功能的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和减少供应链浪费。
  
  同时,农业“大数据”有助于开展农产品监测预警,通过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散落在全国各农业产区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数据,进行专业分析解读,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拉动产业链
  
  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和GPRS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同时,推进农业大数据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等关联产业生产中的应用,拉动农业产业整体内需,从农业生产,到农业市场、农产品管理,农业大数据将会大幅提高农业整条产业链的效率。
  
  通过农业大数据的利用,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打造农业产业链条,不但有利于增强农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
  
  大数据未来
  
  1、农业大数据普及范围的大。在中国,生产环节农业大数据应用前提应是偏于集约化管理的土地经营,生产决策的指导更多的是对面而很难做到对独立的点。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环境分布差异由南到北因地制宜,集约化农业目前集中在东北、新疆、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由具备集约化、大规模特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政府示范为核心,逐步推广农业大数据生产指导。
  
  2、农业大数据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业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源头数据的采集,涉及对数据信息量、数据精度等一系列基本要求,结合物联网、农业数据云平台、卫星遥感平台等,逐渐完善农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3、农业大数据技术日臻完善。农业大数据技术普及,除了数据获取基础设施的完善,还需对数据分析、挖掘的方法有进一步提升。加强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知识发现等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原标题: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不息的血脉)
我要评论
  • 2025年云计算:各行业如何借助云技术实现突破?

    云计算的新兴趋势预示着它将变得更加智能、多样化、强大和环保。到2025年,预计超过85%的企业应用程序将是基于云的,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和战略。
    云计算
    2025-05-06 11:40:46
  • 物流智能转型新引擎:DeepSeek+物流

    DeepSeek 物流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物流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环境影响,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行业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
    物流大数据服务平台
    2025-04-30 10:11:15
  • 磁传感器市场持续升温,相关供应商加码布局

    Allegro有约73%收入来自汽车市场(如电动车电机控制、ADAS系统),21%来自工业领域(如工厂自动化),其余为消费电子和通信。
    磁传感器传感器
    2025-04-16 16:50:07
  • 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视频管理系统(VMS)实现互联未来

    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的结合将为实现互联未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整合物联网设备和VMS系统,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监控、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持。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实现互联未来,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物联网物联网设备开放平台VMS
    2025-04-16 09:48:35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通往更智能未来的大门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蕴含着变革性的潜力,有望重塑各行各业,彻底改变日常生活,并为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铺平道路。未来,AIoT技术将更加自主,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
    2025-04-14 11:28:21
  • 如何构建成功的物联网应用?策略与实践

    物联网旨在创建一个互联互通、情境感知的环境,使设备能够无缝地相互通信并共享实时数据。据Statist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0,590亿美元。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
    2025-04-14 11:18:52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