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移动支付渐成生活常态 生物识别引发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渐成生活常态 生物识别引发安全风险

2016-11-26 09:04:26来源:中国视觉网 编辑:一不做 关键词:移动支付生物识别指纹识别阅读量:29787

导读: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可能在25万亿。显然,移动支付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然而,其支付安全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可能在25万亿。显然,移动支付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然而,其支付安全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移动支付渐成生活常态 生物识别引发安全风险
 
  相信每个用手机的人都有上述的体验。在2016年的一季度,仅仅是国内的第三方的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就已经突破了6万亿。而且预测,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不包括商业银行和银联),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可能在25万亿。显然,移动支付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然而,其支付安全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手机一旦丢失,那我们就需要费尽心思去改密码:手机账号密码、登入密码、支付密码、微信密码……不仅费去大量时间,安全性有可能还是不能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成为大隐患,生物识别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生物识别与支付之间的故事:
  
  生物识别支付方式具有传统身份验证手段(如:密码、令牌等)无法比拟的优点。由于生物识别支付方式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如:人脸、指静脉、指纹等)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从而支付的方式,所以具有高安全性、随身性、性、稳定性和方便性等特点。
  
  2014年4月,瑞典初创公司Quixter推出手掌支付,手掌扫描开始登上了身份识别和移动支付的全新舞台;
  
  2014年7月16日,支付宝联合三星宣布,支付宝钱包和三星GALAXYS5一起推出指纹支付服务。使用三星S5和支付宝钱包的用户在进行网络购物和相关消费时,只要用手指在指纹传感器上轻轻一按,就能实现在线支付;
  
  2015年3月16日,在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开幕式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首秀“刷脸支付”,现场网购一枚1948年的汉诺威纪念邮票。一时之间,“刷我脸”要来取代“刷我卡”成为一个新的浪潮;
  
  2016年4月8日,由蚂蚁金服和旷视科技合作研发的刷脸支付功能(Smiletopay)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亮相。这次公开亮相让现场观众亲自体验了人脸识别支付的快感。
  
  生物识别支付的隐忧与趋势
  
  就目前而言,我们熟知的就是指纹支付和人脸支付。但却存在着易被复制、识别不稳定等问题。据小编了解,虹膜识别、静脉识别、脑纹识别也开始望风而动,涉及支付领域。
  
  生物识别确实是传统密码解锁之外的另一蹊径,各种生物识别方式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难以简单判定孰好孰坏,但这几大趋势是不会变。
  
  一是多重保护,组合防卫。目前而言,不同生物识别各有长短,多重生物识别组合使用是趋势。指纹、刷脸方便,但是可复制性强,虹膜识别但是便捷性欠缺。因为生物识别支付需要代替传统密码,其性、便捷性以及设备成本都需要具备。当实行小额交易时以简易可操作性为准。涉及巨额交易,极高度为上,就需要多种生物识别组合,确保安全系数。
  
  二是生物识别生态系统的完善。芯片开发、银行、支付、操作系统,以及行业标准兼容性领域的需要共同开发可靠的、跨多种平台的实用安全程序都是生物识别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目前,以“杀死密码”为口号的FIDO联盟正在努力制定生物识别认证系统标准。中国的阿里巴巴、联想等中国企业已经加入该联盟,致力推进生物识别支付。
  
  三是人机的沟通不断加强。过去消费者对设备的要求只是更加直观和易用,但现在需求正在增加,用户希望设备更加人性化,甚至可预测。那就要求每个智能设备达到以下这些功能要求:知道你在哪,知道你在写什么,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你的感受等等。生物识别支付不仅是满足需要,还能提供人性化体验。
  
  (原标题:生物识别与支付之间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